真源书房 -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11-21 01:40:36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 电子书 mobi pdf txt word 2024 下载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精美图片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8003938
  • 作者:李芽 
  •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1
  • 页数:248
  • 价格:69.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11-21 01:40:36

寄语:

耳畔流光 中国历代耳饰 中国历代妆饰 服饰文化 妆饰文化


内容简介:

  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中的一个门类,其主要包括:玦、耳珰、瑱(充耳)、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大门类。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这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体量小巧,但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同时,研究耳饰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本书便是通过实物考证、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对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当代这段历史时期中耳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个全面地梳理,整理其脉络,阐释其意义,展示其芳华。


书籍目录:

绪论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历代耳饰

 二、中国历代耳饰门类综述

章 原始社会耳饰

 一、玦

 二、耳珰

 三、耳坠

 四、结论

第二章 先秦时期耳饰

 一、先秦至五代汉族耳饰之没落

 二、耳环

 三、耳坠

 四、玦

 五、瑱(充耳)

 六、结论

第三章 汉魏时期耳饰

 一、耳珰

 二、耳环和耳坠

 三、玦

 四、结论

第四章 唐代耳饰

 一、唐代出土耳饰文物综述

 二、唐代耳饰文献及图像综述

 三、结论

第五章 宋代耳饰

 一、宋代汉族地区耳饰之流行

 二、宋代耳饰款式

 三、宋代耳饰纹样

 四、结论

第六章 辽代耳饰

 一、契丹耳饰习俗

 二、契丹耳饰款式

 三、结论

第七章 金代耳饰

 一、金代男性耳饰

 二、金代女性耳饰

 三、金代耳饰纹饰及造型特点

 四、结论

第八章 元代耳饰

 一、元代蒙古族男子耳饰

 二、元代女性耳饰

 三、结论

第九章 明代耳饰

 一、明代耳饰分类

 二、明代耳饰款式

 三、结论

第十章 清代耳饰

 一、清代满族耳饰传统及习俗

 二、清代耳饰的造型

 三、结论

第十一章 近现代耳饰

附论一 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耳饰习俗之比较

 一、耳饰佩戴习俗之比较

 二、耳饰材质之比较

附论二 耳饰金银工艺简述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李芽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博士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妆饰文化研究

  曾著有《中国历代妆饰》《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

  《中国古代妆容配方》《漫话中华妆容》

  因为爱美,也因为女人的天性

  不经意间与中国古代胭脂水粉和珠玉首饰结缘

  从此开始乐此不疲,孜孜不倦

  在这些女人的贴身之物中

  玩味其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探索人间世情世相、兴衰跌宕

  在由物看人的过程中

  渐渐明了我究竟来自何方!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绪论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历代耳饰

  在古代物质文化研究中,对服饰的研究与考证是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因为服饰是一定历史时期中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反映,其演变同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生活习俗、科技发展状况,各民族之间以及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虽然在服饰文化研究中,有关中国古代服装文化研究的专著和学术成果已经很多,研究团队也很庞大,但对中国古代首饰文化的研究始终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出版的专题性著作也非常有限。其中原因并不复杂:例如考古发现报道简略,缺乏清晰的照片和准确的线图;文物出土比较分散;在历史人物画像中,对首饰的描绘不像服装那样清晰和直观;研究者少有机会目睹分散在各个博物馆的实物等。这些困难往往令研究者望而却步。近年来随着印刷出版业迅速发展,发表的高质量图片越来越多,无疑为新一代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首饰虽然没有大件,其门类却很繁杂,大致可分为头饰、面饰、耳饰、颈饰、臂饰、手饰、足饰、腰饰、佩饰等几大类,再加上种类繁多的随件,要理清头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研究者分门别类地进行详细的考证、研究、总结和归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这个庞大的研究课题,笔者计划从耳饰做起,先将这一门类的缘起、种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等逐一进行分析和考证,梳理脉络,文图相映,史论结合,从中体会和解读古人生活的质量、趣味,及其面对生活的态度。

  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是观者眼睛方便观看的部位,自然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虽体量小巧,却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当然,研究耳饰,和研究所有其他首饰门类一样,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耳饰作为首饰的一个门类,其在历史上的兴衰起伏是所有首饰中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就已兴起崇玉文化,玉玦也是迄今所知世界早的耳饰,出土实物遍及中国南北。但历史步入先秦后,随着礼学的发展,需要穿耳佩戴的耳饰在汉族地区就变得极为罕见,因为中国古人注重保持身体的全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耳饰的发展在汉族地区很快跌入谷底,这种状况从先秦一直延续至盛唐。在这期间,汉族人发明了一类特殊的耳饰,称为“瑱”。瑱不是佩戴在耳垂上的,而是系于簪首,悬挂于耳旁的一种礼仪用品,早年为男子冕冠上的佩戴之物,后也一度成为宫廷上层女性朝服的必配之物,流行于汉晋时期,称为“簪珥”,以提醒用此者谨慎自重,勿听妄言,成为一种极具华夏礼制特色的耳饰。

  穿耳之饰在中国汉族中真正风行的时代始于宋,并进而很快和缠足一样,作为男女有别的重要标志,成为女性不得不为之事,这其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与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关系。初主要流行各种款式的耳环,因其不若耳坠般随意晃动,显得端庄又不失华贵。明晚期随着心学的普及,反对宋儒的禁欲主义,再加上清朝贵族对繁缛装饰的喜好,耳坠才开始风行。穿耳在民国时期也有余续,但在接受西式教育的新女性中,已呈逐渐抽离之势,出现了很多夹钳的耳饰新品种。在当代,尽管是否穿耳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自主地选择,但耳饰和头饰、颈饰、臂饰、手饰这些门类比起来,实在还是不普及的一类。由此可见,在看似小小的耳饰上,其宠辱兴衰折射出的却是中国人生命观念的演变。

  由物看人,这不仅是耳饰的研究意义,也是所有首饰研究的意义所在。人类哲学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三个问题,即: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将到哪儿去?前两个问题的答案,笔者认为只能从对传统文化的探究中来寻找。且不说耳饰本身兴衰跌宕的命运,单从款式上来讲,宋明流行端庄的耳环,为何独独皇后要戴长串的珠排环?明代耳环的环脚为何长得惊人?清代的满族为何钟情一耳三钳?看似普通的葫芦环为何受到元明清三代皇室的喜爱?这些现象都不是审美范畴可以解释的,而是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选择相关。再如从纹样上来讲,契丹族流行戴摩羯纹的耳饰,宋代流行蜂蝶花果及其组合纹样,元明清皇室流行各式葫芦环,而带有吉祥寓意的纹样,自宋代起就一直是女性首饰纹样中的。但宋元多以花果蜂蝶纹为主,明代又增加了吉祥文字,至清代则纹饰来源更加多元,动物中的“蝙蝠”、器具中的“如意”,佛家八宝中的“盘长结”等,都是在清代才在装饰纹样中广泛流行的。那么,每个时代、每个民族为什么会在纹样上有不同的选择和喜好呢?每一种纹样又代表了什么文化内涵?体现了怎样的文化交流背景?从耳饰纹样中我们还可以探析不同时代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此外,通过耳饰的佩戴方式、选择款式的不同,我们也可以来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如前文所述,为什么耳饰的发展会有跌宕起伏的兴衰,这其中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同时代选择的耳饰款式不同?原始社会为何流行戴玦,玦有什么象征意义?中国男人为什么要戴“瑱”?珰到底是如何佩戴的,说明了什么问题?金代的耳饰为何非常简洁,其和清代的耳饰有什么渊源关系?满族人为什么喜欢“一耳三钳”?耳坠为何在明末开始流行?清代为何发展出环形耳钳?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为何会有一条“黄金与美玉的文化交界线”?中国人的宝石加工为何总是随形而做,不流行刻面型加工等等?笔者相信,这种差异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审美喜好的不同,其中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笔者对耳饰的研究,主要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进而带动对中国古代整体首饰门类的研究。首饰与人是零距离接触,我们研究一切物质,所发现的并不仅仅是物本身,而是人自己—这个创造了第二自然的人类自身。也许,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终极意义。

  二、中国历代耳饰门类综述

  中国古代耳饰门类非常多样,既有装饰用品,也有礼仪用品,主要分为以下七类。

  (一)玦

  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早的耳饰实物,绝大多数为形似环而有缺,以玉石质地为主。主要流行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纹样装饰趋向华丽,到了汉代则主要见于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云南滇族地区,汉族地区不再流行。从出土情况来看,佩戴玉玦既可以双耳佩戴,也可以单耳佩戴,而且没有性别和年龄的区别。

  (二)瑱(充耳)

  瑱是诞生于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礼仪耳饰。其初用于充塞耳孔,后来被悬挂于人的耳畔。其功用是提醒所戴之人以戒妄听,谨慎自重。男子使用时一般作为冕冠的附件,玉制的称为“瑱” “珥”或“充耳”,绵制的称为“纩”或“充纩”,自先秦一直沿用至明代。女子使用时一般将之系于簪首,统称为“簪珥”,主要流行于汉晋时期。瑱的使用体现了中国古人尊礼、尚礼,将礼视为一切习俗之行为准则的文化特质。

  (三)耳珰

  耳珰,特指嵌入耳垂穿孔中的饰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步入阶级社会后,主要出土于汉魏时期,以玉石和琉璃质居多。汉代人认为其俗源自蛮夷,初是对女性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警戒。其造型分收腰圆筒型、钉头型和穿系珠珥型三类,也称耳珠、珰珥等。其佩戴方式初多为穿耳式,后来随着中原礼文化的兴起,又出现了簪珥式和系于耳部两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在汉魏时期应该同时存在,但至少在汉族上流阶层的女性当中,应是以簪珥这种佩戴方式为主。

  耳珰在明代也被作为耳坠的代称,明《客座赘语》载:“耳饰……在女曰‘坠’,古之所谓‘耳珰’也”。

  (四)耳环

  耳环,又简称“环”。耳环的形制,初是以金属为主体材料制成的环状耳饰,到了辽宋时代,则转化为饰物后戴有环脚的形式。环脚即用作簪戴的细弯钩,宋代略短,到了明代则在耳后伸出很长,有约束行为、使人端庄之意。这种耳饰出现在冶金技术产生之后。在此之前,人们的耳饰大多以玉石为之,如玉玦、珰等。

  “耳环”之名在史籍中出现得较晚,可能和汉族人在宋以前不流行穿耳有关。在南北各少数民族中,金银制的耳环一度被称作“耳”。《集韵·鱼藻》载:“,金银器名。”又“璩,环属,戎夷贯耳。通作。”《山海经·中山经》:“(青要之山)神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腰而白齿,而穿耳以。”郭璞注:“金银器之名,未详也。”郝懿行笺疏:“(《说文》)新附字引此经则作‘璩’,云:‘璩。环属也。’”均说明耳即环状耳环。《后汉书·张奂传》:“先零酋长又遗金八枚,奂并受之。”《魏都赋》载:“耳之杰。”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五:“幼时耳上有穿痕,至老犹存,宛施环。”云南古滇国墓以至越南东山文化的遗物中,都曾发现戴这类环状耳饰的人像。1

  目前能见到的有关耳环的记载,以晋六朝为早,但其佩戴对象,主要是南北各地的少数民族,且不分男女,均可戴之。如《南史·夷貊上》:“林邑国……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穿耳贯小环。”六朝以后,少数民族穿耳戴环的习俗一直有所延续。如《峝溪纤志》:“苗妇人耳环盈寸。”《瀛涯胜览》:“阿丹国妇人耳戴金厢宝环。”《贵州通志》:“土人女子耳戴大环垂玉肩。”《郡大记》:“大邦妇人耳戴大金圈。”2周去非《岭外代答·海外黎蛮》:“其妇人高髻绣面,耳带铜环。”3等等,都说明长期以来,穿耳戴环一直是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妆饰习俗。

  汉族男子不尚穿耳,也不喜佩戴耳环。直到宋代,汉族女子才开始普遍佩戴耳环。

  (五)耳坠

  耳坠,又名“坠子”。耳环所缀饰物是不可摇晃的,耳坠则不然。耳坠是在耳环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饰物,它的上半部分多为圆状耳环,环下再悬挂若干坠饰,人在行动之时坠饰可来回摇荡,颇显戴者婀娜摇曳之姿,故名耳坠。因耳坠相对于耳环更显活泼,不如耳环端庄,故没有耳环正式。宋元明之际,女子耳饰多以耳环为主。自明代晚期开始,耳坠才相对多见一些,但款式也大多比较简约、节制,并无过长、繁缛的流苏。耳坠在中国封建社会真正的大流行是在清代,这与明代中叶兴起的心学及心学异端思想对程朱理学思想的冲击有关。

  从出土文物观察,中国先民佩戴耳坠的习俗,可一直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但形制多比较简单,通常以玉石磨制成坠,上部各钻有小孔,可用绳带穿系佩戴。还有一类耳坠和耳珰组合佩戴,将下坠的珠玑穿系于耳珰的空心穿孔之中,垂于耳下,称之为“珥”。 或许直接将丝线穿入耳洞有一定困难,也不甚美观,故此古人在金属工艺尚不完备之时发明了玉石制的空心耳珰用以穿挂坠饰,可谓独具巧思。

  (六)丁香

  丁香,又名“耳塞”,是一种小型金属耳钉,也可于钉头镶嵌珠玉装饰,流行于中国明清时期。丁香不似耳环、耳坠般可以随风晃动,而是固定于耳垂之上,故比较小巧轻便,适于家常佩戴。丁香的质地以金银居多,富贵者嵌有珠玉,贫贱者则以铜锡为之。

  丁香这种耳饰其实是耳珰的变体,只不过前者以金属质地为主,后者以珠玉、琉璃质地为主。都是固定于耳垂之上的(不包括穿有坠饰的耳珰),只是耳珰需要的耳孔相对要大一些,这主要是玉石材料所局限的,故此不受汉族女性喜爱。《迦陵文集》载:“江左呼妇人耳珰为丁香。”可见,这两者名称在一些地域也是可以通用的。

  (七)耳钳

  耳钳原是满族人对耳饰的代称,也称钳子。《辽海丛书》“冠婚丧祭之礼”载:“初聘,曰插戴、曰下定,以如意庚帖等物纳之女家也,而奉省则有挂钩之说,其仪夫之父母姻族以耳钳、耳坠至女家,女子装饰拜于堂上……”这里的“耳钳”便指代耳环。清代的“一耳三钳”,就指的是一个耳朵上戴三件耳饰,可以是环,也可以是坠。

  晚清时,又特指一种夹钳的耳饰,因其无需穿耳孔,不会破坏身体的全形,故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新女性崛起之时,也是当代女性在特殊场合需要盛装穿戴而不得不佩戴耳饰时的一种方便之选。耳钳一般配有金属制成的弓形轧头,轧头上制有螺纹,佩戴时只要将轧头松开,套入耳垂,然后将轧头旋紧即可(图11-1)。但这种耳饰佩戴时间长了,耳垂会因挤压而十分疼痛,故不宜长时间佩戴。

  ……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中的一个门类,其主要包括:玦、耳珰、瑱(充耳)、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大门类。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这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体量小巧,但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同时,研究耳饰*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便是通过实物考证、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对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清代这段历史时期中耳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附着其上的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整理其脉络,阐释其意义,展示其芳华。《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完整,装帧设计精美,全彩色雅致纸印刷,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极具阅读性、鉴赏性和收藏性。


书摘插图


媒体评论

  李芽在天津美院主修服饰文化学,后来到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工作,开始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妆饰,曾经出版《中国历代妆饰》等著作,现在已经是此领域中有影响的学者。

  李芽是上海戏剧学院这间名校非常受欢迎的老师,她在上海的公共讲座中,也有大量的听众。有的听者形容她的课,语言清丽,内容充实,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如清泉在流淌。她的著作文字读起来似乎也是如此,这部《耳畔流光》也是清浅如许,有深蕴存焉。她在云淡风轻的描述中,传达出她对中国古代这一独特妆饰的解读,传达出她对中国人内在生活品质的体会,也传达出她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理解。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教授


前言

  写在《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出版之际

  李芽,多才多艺,画得一手好画,曾经来我们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随我做访问研究。她是一位文静的江南女子,极富艺术情怀。平时不大言语,听课时静静坐在后排,见人浅浅一笑,与我们中心的老师相处很好。记得那年中秋的晚上,我们中心老师与美学专业的同学40多人聚会,在燕南园56号中间庭院里,伴着月色,她为我们清唱一段江南小调,那清澈优美的声音,越出了帘幕,与溶溶的月色相汇,将我们带到梦幻般的境界中。很多年后,我们还时时谈起。她出生于浙江海宁,却在天津长大,她文静的性格中也兼有北方人的豪爽,拿得起,放得下,这样的习染真对她的研究产生影响。

  她在天津美术学院主修服饰文化学,后来到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工作,开始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妆饰,曾出版《中国历代妆饰》等著作,现在已是此领域中有影响的学者。来到北大之后,我对她的研究有了更多的了解。她在这里,除了听哲学、美学、艺术方面的课程之外,还旁听了历史、考古等专业的课程。我看到她的研究领域在向更宽阔的领域打开,不但重视名物本身的研究,更重视从综合性的文化因素中来考察问题。她在研究思路不断打开之后,却缩小了研究的对象。我记得她与我谈未来的研究思路时,想研究耳饰,一个微不足道的饰品,一个小小的研究对象,她说,她要通过这,打开一个世界。

  今天,当我拿到这部将要出版的《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时,真感到,她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奇瑰的世界,通过这个耳畔的饰物,忽然间让我们发现了民族文化的胎记。

  这部著作既从纵的方面,描述中国历代耳饰的发展脉络,又通过实物考证、文献整理、艺术分析和文化阐释等多种角度,对这个饰物做深入研究。读了这部著作,你真能感到,这一寻常之物,有不寻常的内涵。由于它是人面部的饰物,微小而又精致,制作有很高的要求,佩戴有特别的讲究,凝结着精湛的制作工艺,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艺术追求,也体现出中华民族深邃的精神内涵。耳饰有瑱、玦、珰、耳环、耳坠、丁香等形式,几乎是人身体之物,并不仅为女性专有,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它不容忽视的角色。时代精神、民族特点、民俗习惯、身份地位、审美情趣、道德操守,甚至哲学观念、宗教观念,都有在其中投射。这部著作为我们饶有兴味地描述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耳饰风格,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佩戴方式,不同的道德、哲学观念对其有不同的要求。如在《诗经》时代,“有匪君子,充耳琇莹”,就是君子如玉品质的重要体现,不仅关乎人的道德建构,也是人的身份、情趣等的体现。瑱这个耳边的宝贝,就与中国哲学中“淑慎其言”的思想有关。

  这本书提供大量的实物,如此丰富而别异的耳畔装饰,使读者大开眼界。本书将中国历代繁杂的此类饰物汇集起来,进行分类,描绘其形制,分析其特点,追踪其内涵,赏评其工艺,环顾与人身体上其他饰物的关系,再说到饰者的身份、气质、气象等特点,并还原到具体的生活样态,小小的耳饰似乎活了,停滞的历史似乎也在她的笔下流动起来。作者是一位画家,很多实物和古代图画中的耳饰,由她亲自线描勾勒,既直观,又清晰。这真是不少以实物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史著作所缺少的。

  在这部著作中,我看到了明显的学术推进。在沈从文研究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国内外都有不少著作,研究成果多,也比较深入。相比而言,首饰研究却比较薄弱。考古学中大量接触此类实物,文学艺术研究中常常涉及首饰,博物馆中展出的古代首饰是一个大类,但对它的真正研究成果真非常之少,缺少系统性的著作。正是在此背景下,这部中国历代耳饰研究的著作非常难能可贵。虽然不能说它已经臻于完善,但却开启了一个重要领域。这个重要领域在中国古代就有大量研究,自汉代以来为了解经的需要(如“三礼”和《诗经》研究)就有很多论述言及,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延续这一传统。从另外一方面看,当代中国艺术史研究越来越重视物的历史,耳饰却是中国古代精致而特别之物,利用现代艺术史研究中丰富的研究角度,如身体学、女性意识等,对它进行深入研究,真是大有可为。

  李芽是上海戏剧学院这所名校非常受欢迎的老师,她在上海的公共讲座中,也有大量的听众。有的听者形容她的课,语言清丽,内容充实,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如清泉在流淌。她的著作读起来似乎也是如此,这部《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也是清浅如许,有深蕴存焉。她在云淡风轻的描述中,传达出她对中国古代这一独特妆饰的解读,传达出她对中国人内在生活品质的体会,也传达出她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理解。

  朱良志

  2014年9月1日于北京大学


书籍介绍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 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中的一个门类,其主要包括:玦、耳珰、瑱(充耳)、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大门类。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这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体量小巧,但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最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同时,研究耳饰最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便是通过实物考证、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对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当代这段历史时期中耳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个全面地梳理,整理其脉络,阐释其意义,展示其芳华。


精彩短评:

  • 作者: Fisher Lin 发布时间:2023-10-16 13:29:32

    记满了笔记的教材,被我弄丢了

  • 作者: momo 发布时间:2024-01-14 17:33:25

    p76北魏耳坠真好看

  • 作者: Curly Sue 发布时间:2016-03-24 16:14:43

    属于考古的范围呢,受用啊!!!!

  • 作者: 快乐猫猫人 发布时间:2019-04-18 14:10:16

    本来想了解一下各种好看的耳饰。但陷于历史之后就是各种文物,文献,没意思了。一个吃惊的发现是,耳洞的历史有点意思。

  • 作者: 十四先生 发布时间:2023-01-01 19:28:53

    给点辛苦分,精神可嘉,但写作水平一般,很多内容反复写

  • 作者: 天蓝蓝 发布时间:2023-09-15 14:50:50

    本书对于查找文物出处很有帮助,还提供了一些古画的资料。


深度书评:

  • 简在主义

    作者:南桥 发布时间:2017-11-26 10:27:00

    刚来美国,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美国白人喜欢晒黑自己。甚至有晒吧,人躺在晒床上,上下都有灯光在照,躺着也能黝黑。川普的皮肤之所以成了橙色,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其实和我们的美白肌肤殊途同归,无非是暗示自己社会地位高。有闲暇时间去户外锻炼或游玩,晒黑了好比去了海滩打了高尔夫球。在中国,大忙人等于重要人物的概念,也逐步在时过境迁。社会名流们在打高尔夫、登山、上中欧EMBA。可是张天翼笔下那种华威先生,也还大有人才。

    “我们改日再谈好不好?我总想畅畅快快跟你谈一次──唉,可总是没有时间。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长公余工作方案,硬叫我参加意见,叫我替他修改。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 ““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请我到汉口去一趟。这里全省文化界抗敌总会又成立了,一切抗战工作都要领导起来才行。我怎么跑得开呢,我的天!”“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华威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成功的典型人物,永远忙忙碌碌,从一个会赶到另外一个会,每次去了也呆不了几分钟,帮不了与会者很多忙。这种“大忙人”给人地位重要的印象,当然这往往也是错觉。这种日理万机但实则一事无成的忙碌,人人都知道有害,但有对付的方法没有?

    有的。这个张天翼提出来的问题,英国作家葛瑞格·马可尤恩(Greg McKeown)给出了答案,他的答案是“简在主义。”马可尤恩是一位生于英国伦敦的70后,原本在英国读法学博士,后放弃,去斯坦福读MBA, 因一本《简在主义》(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又译精要主义)成为畅销作家。essentialism概念属新造,乍看起来会被误作“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后者强调“存在即合理,” 而“简在主义”则认定工作生活中的诸多存在并不合理,需删繁就简。大家可能熟悉日本“收纳女王”近藤麻理惠;她的断舍离哲学,让人整理物品,该丢弃的丢弃,该收藏的要藏好,从而让个人空间更合理。马可尤恩的“简在主义”哲学则让人对事务、计划、策略、甚至关系去断舍离。

    马克尤恩强调优先顺序。“自己主次不分,就只能眼看他人给你来分。”斯蒂芬·柯维曾称:“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把重要的事情,当成重要的事情对待。”(The main thing is to keep the main thing the main thing.)这种对优先顺序的侧重,常会想起时间管理老师们用瓶子装石头的演示。他们会拿出瓶子,如果一开始放水,放沙子,放小石头,最后大石头就放不进去。反过来,先放大石头,则小石头、沙子、水都可以一一放入。

    对此实验,很少有人去质疑:为什么要把瓶子装满?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天24个小时,如同一样大的瓶子。有的人在考虑怎样通过次序的调整,把大石头小石头都放进去。照马克尤恩的说法,有些石头、沙子、水,本不必放进去。那些昙花一现的人生赢家们,往往是开始对目的孤注一掷,有所成就,然后成了人人都来找的“万金油”人物,最终好比一张饼,越擀越薄,失去了原来那种激光般的专注,继而开始走下坡路。

    简在主义要我们一开始大胆探索,但事多了,就不要想着一个都不能少,而要做减法,减少干扰。能否这么做,看我们会不会打破一些谬误认识,比如“这事我不抓肯定完蛋了。”“我要拒绝,就意味着我不行。”“多一点总归不坏,给自己留条后路总是好的。”很多这样的认识,基于匮乏年代的生活习惯。说白了是穷怕了,不停在收藏。其心理是:有朝一日没有了怎么办?哪天副食品涨价了怎么办?这么做,会忽略“拥有的成本”:事也好,物也好,要不创造价值,要不占地方,分散注意力,有可能要花钱花精力维护。舍弃带来的可能是自由和释放。这个时代供应丰富、选择多元、互动频繁、干扰众多,在事务选择上,须以“少而精”(vital few)对付“多而杂”(trivial many)。这得蓄意选择、限制、删除、放弃。

    人需要打破的另外一种思维禁锢,是对错过机遇的恐惧。这次选择了甲,而没有选择乙,如果乙是对的怎么办?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曾写过一首诗《未选择的路》,称“黄色树林有两条路,我不能同时去走。”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要知道的是,不一定哪条路一定对,哪条路一定错。每一条路都有自己的风景,每一条路都有自己的风险。人分身乏术,会面临“机遇只敲一次门”的诱惑,什么都想抓住,最终被选择卡住,便称无奈。无奈的情形是有的,但是远远被高估。很多时候是人不愿做选择,不肯舍弃而已。

    为了避免“出错”,商学院教授让我们做SWOT分析,了解不同选项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个底朝天,确定一个方案优于另外一个方案。马克尤恩的“简在主义”告诉我们,有时候两条路都是对的,不存在绝对对错,而是我们选择做什么“放弃交易”(tradeoff), 亦即认定甲方案的优势后,决定聚焦,放弃可能也有诸多优点的乙方案。两个都不放弃可不可以?留一个备用方案嘛。西南航空当年奉行简在主义的原则经营,减少各种非关键服务,也降低票价,获得巨大成功。大陆航空也想学,推出“大陆精简版”(Continental Lite), 但这只是业务的一个部分,其余业务仍跟原来一样。这就形成了不伦不类的脚踏两条船的“横跨型”(straddling)的策略。这样不如破釜沉舟。

    选择部分舍弃,好消息是能借此收手,给别人机会。给自己行为立边界,不扩张太多,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最终会赢得他人尊重。胡乱许诺,始乱终弃才可怕。千万不要认为自己不可替代,当你说不的时候,别人可以另外找或许更为胜任的他人。他人也给你自己旁观学习的机会。在今天,诸葛亮那种事必躬亲、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的选择并不可取:他没有把下属给培养出来,让其担负任务,也缺乏信任,不敢把事情交托出去,不肯“授权”与“授能”。另外,有时候他人面临问题,除非紧急,否则属于他人生的问题,他人伸手代劳或许会害了他们。

    舍弃的坏消息是可能得罪人。对于各种邀约,我们得学会技巧性地说不。和自己的职业发展、人生追求不一致的机会,再好也要放弃。“不”字有很多说法,例如:“这个计划我们先放一放。”“下次另找时间。”“这不是我擅长的领域。”“这个我做不了,说不定你可以找张三,他是这个领域的权威。”“我去不了,但是我这里有一份相关的文件,提到了此事,你看是否有用。”含糊忍痛的“是”,往往比斩钉截铁的“不”更破坏关系。当然,被拒绝的人,也不需认为对方说不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这种上纲上线的人是典型的“拎不清”,这种关系放弃了是好事。人的决定有时候不一定和人际关系有什么关联。那种“给脸不要脸”、“找你是看得起你”之类思维,是我们文化中的毒素,妨碍人们做正确的决定。如果有人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纠缠,或许我们得学学《乱世佳人》中的那句台词:“老实说,亲爱的,我才不管。”(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

    简在主义的另外一个教导,是给自己的生活留白。毕加索曾称”没有伟大的孤独,就没有伟大的作品。”艺术家需要“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隔绝,但是一般人也需要给自己留出冥想、反思、玩耍、睡眠的时间。以睡眠为例,书中说道: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一天睡起码8.6小时。睡眠不足,会让人没法正常发挥。克林顿说他一生大部分错误决定,都是缺睡造成的。有时候简化、留白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例如,读完此文之后,清理一下自己的微信群,退出无聊低效的微信群,甚至每周、每天给自己一个不插电的时间,大家看看这样会让生活简化多少。

    简单下来不是要去无所事事。简在主义是要我们设定界限,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大事要事上。不把瓶子装满,我们才有时间整理自己,问自己重要的问题,过一种有所设计、而非随波逐流的人生。

    “McKeown, G. (2014). 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First Edition). New York: Crown Business.

    原载于《南方周末》2017年10月19日

  • 快餐还是少吃

    作者:大狗熊 发布时间:2010-11-17 12:54:10

        对我来说,李欣频的书有个特色,第一次看的时候挺有味儿,而且还能一边看一边想想,点点头,即使是这样,阅读她一本书的时间平均也就一天。这是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的时候。而到了《谁说这辈子只能这样:李欣频的变局创意学》时,阅读时间缩短到只需要泡一次咖啡吧的时间,而且……也基本没什么太多心得了。

        当写书出书的时间只需要一两周,读书的时间自然也就只需要那么几小时而已,快速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为我所用,然后……然后就没有了。快餐型的书,当然也就需要快餐式的吃法。

        在这本《谁说这辈子只能这样:李欣频的变局创意学》里,李欣频和很多日本人写的啰嗦型读物一样(比如《在星巴克要点大杯咖啡》,或是胜间和代的所有财务管理书),有一个比较具体的好创意,然后再设法找了各种可以支持这个创意的材料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她本人就是文案出身,这样的方式当然挺好。这次的创意是:如果2012是真的,在剩下不多的几百天里,你要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李欣频是一个思维非常快节奏的人,她的文字就像是凤凰卫视梁文道的节目一样,充斥着巨大的信息量,也有着大量可以去参考阅读的书籍、讲演和电影。但如果你真的打算跟着她的脚步一部部地读完所有她推荐的书看完她介绍的电影,那又一个死读书的书呆子(俗语:SB)也就诞生了。就像去旅行时如果按着《Lonely Planet》一页一页对照着玩的人也是SB一样。

        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一些挺好的技巧,也列在下面供以后的自己和大家们参考。看书、摘录、做笔记、写书评,占用的时间还没有古代人准备读大德大典前的焚香斋戒、沐浴更衣的时间多。快餐的书,不能强求,不然就是在装逼。只是读书这件事,和吃饭一样,快餐不是不能吃,只是尽量少吃罢了。

    李欣频的黄金记事TIP

    用倒计时的方式来开始(倒数1099天)

    今天日期

    2010年梦想清单

    全球大事记

    我的大事记

    今天有哪个梦想或愿望实现了

    今天的遗言

    今天的愿望

    今天做了什么让自己开心的事

    今天做了什么让别人开心的事

    今天最大的收获

    今天的启示或领悟

    今天我为求生技能做了什么

    今天我为2012梦想实现了什么

    今天新认识了谁

    今天要感谢的人/事

    今天要原谅的人

    今天做了什么以前从没做过的事

    终极体验(想在2012年前完成这些非凡的体验)

    终极对治(我有哪些负面情绪需要去穿越的)

    终极梦想(2012年前要完成的几项大事)

    终极求生技能/终极能力

    每周应该有“静心日”、“不抱怨日”、“感恩日”、“美元一元日”、“心迹日”、“旅游周”等等。

    可以看看的书:

    不抱怨的世界

    不逃避的智慧

    创造金钱:通往丰裕之路

    旅行的艺术

    如果世界是100人村

    应该再读一遍《小王子》

    www.google.com/sky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不亏(268+)
  • 五星好评(304+)
  • 小说多(532+)
  • 目录完整(545+)
  • 无水印(228+)
  • 无漏页(163+)
  • 四星好评(305+)
  • azw3(670+)
  • 速度快(584+)
  • 盗版少(588+)

下载评价

  • 网友 养***秋: ( 2024-10-22 11:22:41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戈***玉: ( 2024-11-02 19:45:02 )

    特别棒

  • 网友 焦***山: ( 2024-11-05 08:00:33 )

    不错。。。。。

  • 网友 宫***玉: ( 2024-11-06 04:32:14 )

    我说完了。

  • 网友 孙***美: ( 2024-11-17 14:38:21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师***怀: ( 2024-10-27 07:39:05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国***芳: ( 2024-11-03 04:15:53 )

    五星好评

  • 网友 薛***玉: ( 2024-11-12 05:30:27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訾***雰: ( 2024-10-29 13:35:41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冯***丽: ( 2024-10-31 02:30:54 )

    卡的不行啊


最新书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