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校万历起居注 南炳文,吴彦玲 辑校 天津古籍出版社【放心购买 无忧售后】 电子书 mobi pdf txt word 2024 下载

辑校万历起居注 南炳文,吴彦玲 辑校 天津古籍出版社【放心购买 无忧售后】精美图片

辑校万历起居注 南炳文,吴彦玲 辑校 天津古籍出版社【放心购买 无忧售后】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06966884
  • 作者:南炳文 Council 
  •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01
  • 页数:3793
  • 价格:543.14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大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12-10 08:19:02

内容简介:

《万历起居注》一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大学学习史学史课程之时.那时已从谢国桢先生的名著《晚明史籍考》、陶元珍先生刊载于《文史杂志》第四卷第七、八期合刊(一九四四年出版)的《万历起居注》一文,以及其它有关史学史著作,得知中国自很早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为帝王记注起居,而现在仍旧存在的大部头的帝王起居注,乃是以《万历起居注》为最早,它为研究近五十年之长的万历一朝的历史,提供了数量很大的宝贵资料。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辑校万历起居注(套装共6册)》内容简介:《万历起居注》一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大学学习史学史课程之时.那时已从谢国桢先生的名著《晚明史籍考》、陶元珍先生刊载于《文史杂志》第四卷第七、八期合刊(一九四四年出版)的《万历起居注》一文,以及其它有关史学史著作,得知中国自很早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为帝王记注起居,而现在仍旧存在的大部头的帝王起居注,乃是以《万历起居注》为最早,它为研究近五十年之长的万历一朝的历史,提供了数量很大的宝贵资料。


精彩短评:

  • 作者: QAQ 发布时间:2023-05-02 21:27:16

    感谢南炳文

  • 作者: 志于匏 发布时间:2024-01-05 11:34:54

    用了,主要看十四年到二十二年

  • 作者: 晋右史 发布时间:2016-12-16 11:29:46

    老爷子整理的。全篇都是大学士的奏疏,或许可以做大学士研究

  • 作者: 浓浓 发布时间:2019-12-24 23:47:54

    神作。本书分类:生命,物质,能量,力,地球和空间,可以说涵盖非常全面了。如果科学方法能再多讲一点就好了。儿童也应该了解一些科学范式转换。

  • 作者: momo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0:08

    目前只看到万历十年老张走之前的史料(重点翻了下师生俩的“过期糖”)再次感慨一下,万历三年之前的小朱翊钧好可爱啊,给先生送大字,和先生聊八卦担心先生的身体…至于老张么,他对小朱总感觉情商忽高忽低hhh

    很遗憾没有隆庆六年六月到十二月的记载T_T另外,有个别细节和实录对不上,以及沈懋学和沈懋孝弄错过(应该是原来的抄本就错了,不是编者的锅)

    最后,感谢南老师和吴老师的付出,这部作品太有意义了

  • 作者: 席缪 发布时间:2019-06-25 21:09:19

    可惜的是万历四十五年之后没有了,不然可以好好写一下身后事。


深度书评:

  • 你的想象就是全宇宙

    作者:薇子 发布时间:2021-08-29 16:54:02

    两个月的暑假马上要结束了, 这个暑假您给孩子选了哪些书读呢?作为一名全职妈妈,平时带娃的空闲,也喜欢读书,有时候会研究一些孩子喜欢的书。早先我问过孩子,什么样的书是你喜欢的呢?

    娃给我的回答是漫画书,有图画的,故事有趣的。跟孩子一起亲子共读的几年里,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问问孩子有没有什么新的喜好的书,有的时候同学们之前传看的书,或者他们老师讲的一些名人的故事,想给孩子看一些拓展阅读的内容,这些都是我们之后选书时候要参考的。

    八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读了将近1000册的书,这里面有孩子反反复复读的书,也有让人捧腹大笑的故事书,还有一些是为了拓展知识面买的趣味阅读的书。

    今年的暑期我们想要选一些之前没有阅读过的内容,后来我给娃选了科幻书,因为之前从没有读过这类的书,选择的时候我相对谨慎一些,科幻题材我比较倾向选自己知道的作家(认识的作者不多,先选熟知的避免踩坑),想到之前看过的电影《流浪地球》,我最后选择了刘慈欣的书。

    说起大刘,最早知晓的书是《三体》,原因嘛,电影的情节内容就不多说了。大刘还是亚洲第一个获得科幻大奖“雨果奖”的人。而且据说大刘还被奥巴马写邮件催过稿,可大刘以为这是垃圾邮件,选择了忽略,后来得知了来龙去脉之后,大刘把书稿的内容告诉给了这位爱看书的总统。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我选了一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给孩子们的少年科幻科学小说系列的书。书籍总共分为5册,《动物园里的救世主》《孤独的进化者》,《十亿分之一的文明》,《爱因斯坦赤道》,《第三次拯救未来世界》,收到书之后我先打开逐一的看了一遍,说实话之前几乎没有读过科幻题材的书籍,这套书确实是让我觉得有点跟不上节奏,丝毫不想放下书,就想一口气读完。在篇幅上,小说的长度适合小学生阅读,而且内容设置上也更符合孩子们的心理。

    股市节奏不紧不慢,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就了解了科学知识,也体会到了科幻小说的魅力。比如说《地球大炮》的这一篇,故事开篇引入的是一种新型材料的开发,随后故事的主人公就进入了冷冻休眠,由于自身的疾病不得不选择在未来醒来治好自己的疾病,而在他休眠的几十年里面地球上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畅想着穿越地球去南极旅行,而如此庞大的工程给地球带来了什么呢?当主人公醒来之时面对的却是一群人的围攻,他们选择了惩治他,这位来自过去却什么都没有做的工程师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待遇呢?

    怀着好奇心我读完了这篇小说,最后这条通道被封闭了之后再开启时又被用来做了什么呢?结局似乎是情理之中,却也让人意外,没有读到最后绝对猜不到结局,让人大呼过瘾。

    如果您家的孩子也还没有接触过科幻题材的故事,不妨也尝试一下大刘的故事书,科幻就仿佛给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正如大刘所说:“你的想象就是全宇宙”。

  • 如何培养正念?结合我始于6年前的正念练习

    作者:予一念 发布时间:2020-03-23 17:39:19

    卡巴金博士不愧是畅销书作者,安利功力了得。有“麻州大学医学院医学荣誉教授”、“正念减压中心(MBSR)创办人”等专业背景,其笔下的正念,可信又诱人。

    薄薄一本小书,散文一般的把正念娓娓道来。有正念的理论,有入门的练习。书如其名,个人觉得很适合初接触正念的人——重要的是它散发出一种魅力,吸引你想亲自一试。而正念,本来就需要经由实践才可知。

    1 源起

    “正念”的源头,始于东方。在诸多宗教修行法门中都有类似的影子:佛教中的禅修、瑜伽里的冥想,因着各自宗教理论的不同,又存在细节的差异。这一类实践方法传入西方,与认知科学结合,并发展出不同的应用。其中的标志性事件,便是本书作者卡巴金博士,1979年在麻州大学医学院所创设的正念减压课程,它是将正念引介给美国主流社会的第一份完整方案。

    这个由西方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下的“正念”,英文原单词叫做Mindfulness。它不含宗教色彩,仅仅指代一种注意力的状态。作者对“正念”下的操作性定义是:有意识地于每个当下,以不带评判的方式持续进行观照。

    或可说成:觉知,单纯去觉知,不带判断的觉知。进行正念练习,也就是去培养和发展此种注意力状态。

    就是这么简单,似乎简单到难以置信。

    如同在宗教实践中,信徒有神圣不渝的信仰坚定自己的修行;在现代正念中,来自神经科学、临床医学和健康心理学的各式研究,在为它的有效性进行证明,并吸引来越来越多的实践者。

    卡巴金博士的研究领域集中在身心互动的疗愈,以及正念训练在慢性疼痛、压力疾患领域的临床应用。临床表明:正念可促使大脑发生结构性变化,它会使在学习与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马体增厚;可让管理恐惧反应的右杏仁体变薄通过积极影响大脑处理压力的方式,促进情绪平衡,记忆力和创造力将极大提高,人体免疫系统机能也将随之增强。

    如书中所言,“正念是压力、疼痛、疾病、情绪和身体之苦的良药”。就我所知,好多人一开始接触正念,多半也是抱着求医寻药的心。我最早与正念的接触,也有类似的初衷。(我最早较为密集的正念练习,是五年前在国内某内观禅修中心。)

    然而,随着亲身实践,我却越来越有些体会到,缓解苦痛很可能只是正念的副产品,只能算是“额外的效益”。我那时没有了解过正念相关的书籍或理论,算是实践在前、看书在后。因此,如今看到书中某些字句,总会格外的激起很多感触。

    2 我们如何“存在”?

    正念的入门练习往往离不开观息。

    譬如,书中讲观息:

    “因为我们只有唯一一口呼吸:上一口气已经消逝,下一口气还未来到,永远就只有现在这一息。因此,对于我们散乱不定的注意力而言,呼吸是一个理想的定锚,它能将我们系于当下这一刻。”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练习观息时的体会。

    要做到长时间关注呼吸而不起妄念,当我把这件事作为目标,发现绝非易事。然而,在长久练习后的某个瞬间,突然对此有了另一种解读。

    关注鼻子下方,关注上嘴唇,全身心地关注那个区域的感受……在某个状态下,它是呼,在某个状态下,它是吸。就像计算机讲的二进制一样,只有两个状态,0和1。

    我豁然发现,真正实在的只有我所感受到的这两个状态!现在,它是凉凉的,嘴唇上细细的绒毛有被微微拔起的感觉,对了,这是“吸”;现在,变成热热的,嘴唇上的皮肤有被轻轻压下去的感觉,对了,这是“呼”。而其余的,其余一切,我所忆起的曾经,我所幻想的未来,全都是虚妄!唯有这一呼一吸,才是仅有的真实……

    当我意识到,一切只有这两个状态,一呼一吸,我找回了久违的安全感。是的,那么安全而温暖,因为无论何时,我所拥有的最真实贴切的东西,唯有这一呼一吸。

    对于观息,书中随后又说道:

    “观呼吸的重点并不在于‘呼吸’本身,无论你选择何物作为观照的对象,重点都不是那个对象本身。对象有助于我们以更稳定的状态进行观照,逐渐我们会发觉,原来‘观照’本身才是关键所在。”

    结合我在观息练习中的体会,对我而言真正的收获,不在于是否能努力达到关注呼吸不起妄念,而在于,借由此我似乎初步窥探到了,另一种可能的“状态”。

    我猜想这种“状态”,便是作者在书中所称的,“心识的另一领域”、一种“心的存在模式”。

    按此说法,我相信正念的本质,更像是关于人类惯有思维方式的革命,是关于惯有的“存在”的革命。说来轻巧,却道破天机。如果说,人是由“存在”所定义,那么“正念的存在”必然不同于惯常状态的“存在”。非正念是“此岸”,正念,莫不便是那“彼岸”?

    ——就像作者说的,从通常的“doing”模式,转变为觉知的“being“模式。

    3 “我”和“想法”的关系

    类似的说法在有关“想法”和“思考”的讨论中亦有出现:

    “通常,大部分人的脑中都是在‘想(thinking)’,不断地想,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不停地思考。我们的默认设置(defaultsetting)似乎被设定为‘思考’,而不是‘觉知’。

    想起自己小时候睡午觉,躺了半天都睡不着。问我爸该怎么办?他告诉我说,什么都不想,一会儿就睡着了。我问,什么叫做“什么都不想?”

    或许应该重新审视,“我”和“想法”之间的关系。通常,我们以为是“我在想”,但在正念观息练习的初期,频频不住的想法纷纷扰扰,飘来飘去。这才发现,要做到“我不想”,竟成了一桩不可为之事;这才发现,“想”,原来是一桩忍不住的事。

    ——我们以为“我控制了想法”,却不料是“想法左右了我”。

    就像作者所言,我们的默认状态不是在宏大的“正念”(Mindfulness)中,而是在各种此起彼伏的想法里,陷入了“失念”(Mindlessness)。

    想法并没有错,问题出在我们把自己跟想法简单的混为一体,任由想法在我们心中激起飞沙走石。一旦如此,当脱缰的想法和负面情绪搅在一起,我们便失足于痛苦。这一点在认知心理治疗中有佐证,在心理不适的矫治中,对于想法、情绪、核心观念的了解和审查,占据了重要部分;众多咨询理论与技术,都是针对其开展。

    开始了解到“想法”不代表我,甚至不完全为我所左右,当“我拥有想法”的念头被放下,随之而来便是更奇妙的发现。从想法、到观念、到叙事,原来此番种种,只是我们虚构的“故事”。我们对故事的情节有期待、有评判。我们甚至把某些情节命名为“好事”,是福;某些情节命名为“坏事”,是祸。当故事的剧本满意,我们愉悦,当故事走向不那么愉快,我们痛苦。我们在故事中自圆其说,却忘记了好坏的区分,仅仅是源自我们自己的好恶;而这好恶,也不过是虚构的概念。

    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福兮祸兮,不过是命名而已。

    4 接近真相

    然而如果没有了故事,我们又何以安身、何以为家?

    书中写道:

    “尽管这些故事具有某种事实的成分,但它们绝非完整真实。真正的你,远比你所建构的故事大得多。每个人都是如此。因此,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更巨大的故事,而是必须看清这些故事的空性本质……你通过感官接收到的直接经验,包括‘体现’的感受本身,都发生于你掩盖在真相之上的种种叙事之前。”

    譬如,当我们面对一棵树,说“这是树”。我们已经开启了假象的叙事。这是个想法,是个观念,是个定义,是个在人类间流传的故事。树是什么?木本植物的统称。木本植物呢?是某种植物,在生物结构上具备某种特征性。植物呢?……

    我们已经发现,借由语言,我们是如何层层抽象、层层精简;我们对于“这是树”的故事达成了一致,却忽略了眼前这个活生生的我们所能经验的实在。——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树”,我们所能知道的,仅仅是藉由我们的感官,所能摸到的、所能感觉的、眼前这个坚定稳固的实体。

    虽然感官的直接经验能让我们更接近真相,但如果全然相信我们的经验,又将落入另一个圈套——我们经验的就是关于树的真相吗?显然不是,只需要一台显微镜,就可以把我们粗糙的感官彻底打败。

    我们有耳朵,但这耳朵常常听而不闻;我们有眼睛,但这眼睛往往视而不见。我们无论凭借故事或者受限的感官经验,都无法了解真相。

    ——我们原来根本什么也“不知道”。

    “‘不知道’,是初学者之心的精髓。”作者如是说。

    我们不仅“无可知”,我们也“无处去,无事做,无所得”。

    (上面关于感官的局限,其实引出了一个更开放的问题,如果感官经验有着生而为人的局限,这个局限是否是否可以突破?换句话说,经由“正确”的训练,我们迟钝的感官可以被打磨到何种精微境界?我说的不止是平日所见的,关于发挥感官潜能的例子,我说的还有瑜伽里的“法术”、各种宗教里的“神通”。但这是另一个问题。)

    5 无为与有为

    当终究引出了无可知、无可为,问题便来了:这也是我最初对于禅修或者说正念的最根本疑问:

    这样的修习会否让人消极低迷脱离现实?甚至让人在终极的宇宙视角中坠入无意义的虚空?

    书中有一小节叫“无为而为”,回应了这个疑问:

    “禅修并不是要你只顾自己修习而放弃世间生活,也不是让你抛下有价值的事业与成就,更不是让你变得愚笨或者夺走你的抱负与动机。

    “相反,禅修是让你无为而为,以这样的方式投入你所爱的生活。然后,不论是何种作为,都不仅是作为而已,因为它来自深切了知自心的其他经验面向。这种深切的了知唯有透过注意力的系统培养方可增长,这正是正念修习所做的,它训练我们时时刻刻回到自身的感官。因为在当下这一刻,真的无处可去。我们已身处此地,然而我们能完全地处于当下吗?”

    似乎说的有些抽象。我会从参与这个世界的动机去理解。在未曾觉知到世界呈现的假象时,我们可能会“太过当真”,继而有了“太过当真”的执着。怀揣着执着,我们很可能也怀揣着失败的恐惧和攻击的野心。因为我们把“失败”和“成功”看得太过当真,因而也把“失败的自己”和“成功的自己”看得太过当真。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在故事剧本里的“自己”,其实已经迷失、经不起推敲。而如果我们意识到了世界的假象,我们的参与其中将成为一种选择,我们遵循游戏规则,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这是个“游戏”。我们出于自发的动力参与其中,而不是出于恐惧和攻击。我们出于爱而投入,而不是出于只能赢不能输的执着。

    相反的,有些人选择遁世是因为玩不好游戏,他们是因为输不起的恐惧或是赢不了的气馁,而索性让自己成了个局外人。这里的关键在于,他们到底有没有发觉这个世界的“游戏”性质,有没有发觉这个游戏在自己心中,到底分量几何。

    当他们说出“一场游戏一场梦”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到底是一声叹息,还是极致的安宁。

    6 精进的根基

    在正念介绍的最后部分,作者提到了最为根基的七项态度。即:不评判、耐心、初学者之心、信任、不努力、接纳、放下。

    作者对这七项态度如此诠释:

    不评判。

    “‘不知道’类似‘不评判’。当我们不必让自己立即就要懂得每件事时,才真正可以用崭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耐心。

    “我们总是设法到达别的地方,迫切想要去往某一更好的、随心所欲的时刻。我们很容易失去耐心,变得急躁。当然,这会令我们无法安住于此时此地。”

    初学者之心。

    “初学者之心是一种态度。它并不是指你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说,当你面对未知的世界时心胸开阔,不会故步自封于自己的所知或所体验过的事物。”

    信任。

    “我们问道:有什么是值得信任的?我们可以相信自己所知的吗?可以相信那些我们知道却不了解的事吗?可以相信事情会自行发展,不需要我们去刻意改变吗?如果我们与他人意见不同,可以信任自己的直觉吗?我们真的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人生的主人吗?”

    不努力。

    “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到达某处,然后当你到了那里,却发现自己仍然不快乐,于是又要继续前往他处吗?如果我们不加留心,可能一直会认为,未来将有更美好的时光……不努力的意思并不是你不知如何完成大量工作。许多资深禅修者在各行各业,在不同地方,通过各种方式成就了许多卓越重大的事业。我们所有人的挑战都是,能否多少做到让作为从存在自然流出。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是有意识地或正念地生活的艺术。”

    接纳。

    “接纳意味着看清事物的本然,以更明智的方式与之相处。然后,在明晰的视角中,采取合宜的行动。”

    放下。

    "放下类似于不执着,尤其是不执着于结果,不再紧抓我们想要的、已执取的,或必须拥有的。"

    这些态度不仅仅止于字面、不仅仅止于口号,不是“伪善”,不是“应该”具备的道德标准。对这些态度的体会,融于正念的修习过程。借由正念练习,这些态度得以活现。

    就好像前文中所举,“这是树”的那个例子。借由语言抽象出的知识去认识一棵树,这是一回事;借由全部的感官经验去认识一棵树,这又是另一回事。自以为已经了解了这棵树,这是一回事,而谦逊地发觉自己对这棵树所知甚少,又是另一回事。

    “随着持续的练习与阅读,你可能会自以为很了解禅修了。如果发生这种事,那么你暂时失去了初学者之心。明智的做法是,永远记得人们对禅修的了解是多么少。”

    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我们永远都是初学者。

    【更多文章】

    始于痛苦,终于自由:心理咨询的奇幻漂流

    工作与自我价值:什么东西配得上你的命?

    为什么工作难让人开心:工作里的倦怠、非人性、及自我实现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全格式(137+)
  • 好评多(116+)
  • 种类多(261+)
  • 收费(401+)
  • 内容完整(663+)
  • 差评(82+)
  • azw3(546+)
  • 盗版少(89+)
  • 方便(313+)
  • 无缺页(554+)
  • 情节曲折(198+)

下载评价

  • 网友 寿***芳: ( 2024-11-29 06:19:34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利***巧: ( 2024-11-28 04:31:23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田***珊: ( 2024-12-08 19:32:15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融***华: ( 2024-11-28 15:48:04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马***偲: ( 2024-11-27 21:51:43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谢***灵: ( 2024-11-26 05:45:37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薛***玉: ( 2024-12-07 05:45:39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冯***丽: ( 2024-11-27 07:01:07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林***艳: ( 2024-11-24 12:04:25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石***致: ( 2024-11-17 08:08:01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瞿***香: ( 2024-11-27 02:54:20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訾***晴: ( 2024-11-18 12:07:10 )

    挺好的,书籍丰富


最新书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