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源书房 - 自行车功率训练完全指南 - epub 书籍 免费 网盘下载地址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5-07 14:30:56

自行车功率训练完全指南 epub 书籍 免费 网盘下载地址

自行车功率训练完全指南 epub格式下载
自行车功率训练完全指南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5436696
  • 作者:乔·弗里尔|译者 潘震 
  • 出版社:人民邮电
  • 出版时间:2017-0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1.68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5-07 14:30:56

内容简介:

乔·弗里尔编著、潘震编译的《自行车功率训练 指南》是一本系统介绍用自行车功率计进行骑行训练的手册。书中内容从什么是功率计以及为何用功率计讲起,全面地介绍了如何运用功率计进行科学系统的骑行功率训练,如何利用功率训练提高效率,如何分析功率数据进而解析训练效果,如何利用功率训练提高竞赛表现等。书中还介绍了针对公路车及铁人三项车手的专属功率训练方法和训练计划。

本书适合广大的自行车运动、铁人三项运动爱好者学习使用,尤其适合那些已经具有一定训练基础,希望提高运动及比赛表现的中 爱好者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部分 什么是功率计,它能如何帮我?

第1章 为什么使用功率计?

为什么用功率计?

为什么不用心率、速度或身体感觉?

输出和输入

警告!

第2章 什么是功率?

功率基础知识

功率计如何工作?

使用功率计变得 快、 强

第3章 开始使用功率计

车把上面的是什么?

千焦、平均功率、标准化功率

功率与时间和心率的关系在一起才有意义

第2部分 如何使用功率计提高训练效率?

第4章 功率区间

功率区间概述

FTP— 重要的数字

个人功率区间

第5章 骑行的强度

你的骑行有多努力?

你能控制好节奏吗?

点燃火柴

第6章 强、 快

基础期:强身健体

强化期:准备比赛

你是否 强、 快了?

第7章 高水平运动员使用

功率计的方法

功率训练的组成

功率与周期化

成绩管理

第3部分 如何使用功率计提高竞赛成绩?

第8章 公路赛和计时赛的功率

重点

公路赛分析

计时赛分析

为公路赛和计时赛做准备

第9章 铁人三项运动的功率

重点

为铁人三项比赛做准备

0章 Century骑行的功率

重点

为Century骑行做准备

附录A 功率训练

附录B 设定骑行心率区间

附录C 分析软件简介

术语表

致谢

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因此,NP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一次骑行的真实感受,它比骑行时的平均功率更能揭示训练的真实情况。


所谓5%原则,说的是当某一骑行的时长翻倍,更长时间的这次骑行能够产生的最大功率输将下降5%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 南特拉维夫 发布时间:2023-04-11 11:05:28

    看完《功率计在自行车训练和竞赛中的应用》又看了这本,对功率计软件的分析减少,但是都是非常基础实用的FTP训练指南,可以当做入门

  • 作者: 北溟火羽 发布时间:2023-02-28 19:34:48

    专业运动员用的。。。九流骑行者完全用不上

  • 作者: xmonkey 发布时间:2022-04-20 08:42:56

    功率、心率训练各有所长。对比赛的控制部分更有启发,用火柴比喻特别形象。

  • 作者: 罪恶犯人丑狗 发布时间:2023-12-01 21:55:14

    讲的没有很深刻 泛泛而谈吧

  • 作者: 菲氏橡皮糖 发布时间:2021-03-28 23:11:16

    没什么值得多说的 自行车训练的圣经

  • 作者: 羅亞 发布时间:2013-06-06 10:07:25

    不知還能再養活多少人的書。還記得此刻,懷著怎樣的心情,在心裡一次又一次的喊著,快出錯呀~~快出錯呀~~~求求你,快出錯呀~~~~呀……


深度书评:

  • 博物经济学

    作者:铂程斋@喷嚏网 发布时间:2008-04-21 23:23:04

    博物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概念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建立在经济学的简单常识上,试图通过基本的推理去理解并解释事物的本质。这种方法所得的结论不在于对错,而在于发现事物的合理性,增加理解和预判。经常性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会是非常有趣的经历。

     在《牛奶可乐经济学》里,为我们示范了这种诠释现象的方法。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来看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中能发掘出一点什么东西。

    为什么很多著名的外企会向高校免费赠送电脑和软件?

     据我所知,有很多跨国企业如IBM、Ms等等,都有向高校免费赠送电脑和软件的习惯。通常的做法是这些知名企业和校方建立战略合作,企业帮助学校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电脑机房,相应赠送各自的产品软件。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众所周知,电脑和软件的价值不菲,这些跨国企业为何要这样做?

     理由如下:

     【1】人才战略

     在高科技企业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是人才。电脑哪里都买得到,但人才不是这样的。真正的人才要经历很长的周期才能培养出来。而在大学里面寻找有潜力的人才,是这些高科技外企的人才战略的主要目的之一。

     在学校里面搭建环境,让学生来适应和熟悉企业的研发体系,人才就会冒出来,企业会定期鼓励并筛选有潜质的实习生到企业实习,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进一步发掘或培养人才。

     如果运气好,优秀的人才不但可以形成很好的后备力量,也可能直接带来创新的技术或产品,这种价值投资,简直是物超所值。

     【2】竞争的需要

     如果市场上有两家相互竞争的企业,那么向高校免费赠送软件也是一种竞争的策略。

     比如说两家都有编程工具。每一家企业都有一个占座的心理:希望学生只学习使用自家的工具。

     他们一般会怎么做呢?

     他们一定会免费赠送一些东西,然后,建议学校开设某类相关课程。(当然一般说来,该课程跟他们的私有工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企业的想法是这样的:人都有习惯的心理。用会了,不太愿意改变。学生毕业后,如果在这个行业使用这个技术的话,他们一般会首先采用自己熟悉的技术。即使是不直接使用技术的人,也可能对该技术了解而推荐雇主使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推荐不知道的东西,或是不太了解的东西。

     【3】建立品牌形象

     在年青人心中建立美好的形象,就奠定了企业的未来。这些现在的学生,若干年后,可能是某个机构组织上的决策者。

     这样的影响是深远的。真可谓,花小钱,占大便宜。

     也说明了:天下真的没有免费的午餐。

    【思考】

     

     有一个问题:在上面这种事情上,看起来企业乐意、学校乐意,学生也乐意。皆大欢喜。看起来没有一个输家。

     你觉得真的没有输家吗?如果有,你认为是谁?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每天会收到那么多的垃圾短信和邮件?

     经济学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成本。理解了成本,可以理解很多事情。不理解成本,可能要吃大亏。

     成本不仅是指金钱上的,也有时间和情感上的。比如,父母爱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不计成本地在子女身上投资:让他们上学、买房、啃老。他们也乐此不疲。精神上有压力,也有快乐。

     一般说来,人感觉自己是在做一件好事或正确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可以忽略掉现实成本的压力。因为他觉得值得做的事情,成本不是问题。

     但对于有明显的获利动机的时候,成本会明显影响人的选择。

     现在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的垃圾短信和邮件。这是为什么呢?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短信和邮件的成本几乎为零。

     在互联网上,很容易编写一小块代码,然后让其自动运行,采集网页上所有可用的电子邮件。很容易往这些邮件发送垃圾内容。

     在之前,人们都是通过信件和电报来传递信息,一是不可能大规模自动采集别人的通讯信息,二是传递是有费用的。成本遏制了贪婪和大规模做恶的可能。

     很多时候,人的行为是由这样的原理决定的:如果获利的实际收益远大于其所担的风险和惩罚。人们往往会挺而走险。

     一旦技术降低了成本,人性的本质就会显露出来。通过技术散播垃圾邮件或者行使诈骗,成本低,而且不容易被抓获。

     深知技术特性的投机者和利益集团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利用大众对常规技术的依赖和无奈,可以堂而皇之、神不知鬼不觉地就地干着掠夺和分赃的勾当。

    【思考】

     技术是中性的。好人用,就能帮助人。坏人用,就能害人。技术的先进性,也可以降低作恶的成本。想想:你的电脑主页被某个不请自到的插件所篡改,你的QQ号码被盗。你的机器莫名其妙地中了木马。等等。

     在所有这些让人恼火的背后,都是藏着一个黑色的产业链:不外乎要未经允许霸占你的电脑,弹出某个广告。或将倒卖物品卖出获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最近有关“响一声”电话吸费的事情,如果是真的,你认为可能哪些人难逃干系?

    为什么卖软件的包装盒一般要做的比实际的尺寸大很多?

     大多数人买电脑,花个万把块钱不觉得心痛,如果花同样的钱买软件,公家可以,私人都会说:电脑城什么软件都有,统统五块钱!

     所以,在中国,挖煤的比做软件的更容易发财。

     当然,也有一些软件,客户愿意买正版,比如:英语教学碟、财务软件、杀毒软件之类的。一般的商家会用一个很大的包装盒来装,里面东西并不多。

     我想,可能有如下的原因使商家愿意这样做:

     【1】报账的说法

     公家买东西,肯定是要报账的。你买了个电脑,领导说:拿来看看。你回头一指,那黑色的机箱,播放着vcd或k线图的显示屏。老板是能看见的。

     买软件,麻烦一些。你好意思拿出一个小盒子,跟领导说:这就值几千块,或上万元。

     领导会问:就几张光盘,值那么多钱?

     盒子小了,都不好意思说。盒子很大,看起来很正规,领导一看:OK,果然是正版啊,盒子都那么大!

     【2】产品的品牌形象

     有一次,一个客户升级电脑显卡,让我们帮选一个。我们给推荐了一个杂牌的,我们自己就用的一种。客户不要,他要有品牌的。结果给他找了一个品牌厂商的,基本的芯片都是一家做的。不过,杂牌只是一个塑料袋装着,而有品牌的这个装在一个大盒子里面,卡的大小都一样,放在盒子中间,外面全是泡沫。

     杂牌150,品牌的600多。我们开玩笑说:这盒子真值钱。

     一般说来,当你对一个商品的信息了解非常透彻的时候,人的选择取向于务实的选择。但是,一旦商品的信息不透明,而该东西在人的心中又感觉特别重要的时候,人会趋向于保守的选择:相信品牌。所以,在这个时候,关于品牌周边的装饰和包装,对人们的信心是很大的补充和支持。

     在上面的例子中,品牌的商品是不可能随便装在一个塑料袋里,所以,夸张的盒子能人感到放心。

    【思考】

     人是感性的动物。人们都说要重视一个东西的内在的时候,其实他们的潜台词是:如果表面还过得去的话。

     人们往往需要的不一定真是适合自己的东西,而是需要使自己看起来很有面子的东西。

     所以,商家会考虑到人的各种怪癖,设计出各种商品,满足大家的需要。比如,有些奢侈品商家会为某些商人的大老婆提供发泄愤怒的报复性产品:价值几十万元的皮大衣。

     你有没有因为某种情感上的原因,购买过某类产品?想一想,背后其实是什么原因,决定了你买它?

     

    为何小区有车库,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把车停在上面的公共区域?

     现在买车的人越来越多,小区的路边都停满了。小区有车库,还有不少空位。为啥大家都停上面,不停在下面。

     这个问题是儿子问的,比较简单。

     停上面和停下面的支付不同。

     停车是要收费的。比方说,在上面停车的话,是每个月100元。而在下面的车库,是需要购买车位,要一次性交6万。

     有人觉得一次交不划算。因为这个钱用于其他方面,可能获得更大的回报;

     还有人是觉得只是暂时居住在这里,以后还可能搬走,没有必要在车位上投资;

     有人用的是公车,公家可以给油费和停车费报账,但是不可能给车位费报账。没有人傻到给公家的汽车买车位的。

    【思考】

     人只有花自己的钱的时候,才知道节约。所以,反过来说,要让人节制,你得想办法让他花自己的钱一样来行动。花别人的钱,从来不会爱惜的。

     想想看,从有哪些方面,可以大致判断一辆车是公车?

    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有使用盗版的经历?

     如今,大多数人都有使用盗版的经历。象比尔·盖茨这样咒骂盗版为“小偷”的人,也在私底下承认过,他自己也看过一些未经授权的视频。

     盗版有自己的经济学基础:

     【1】如果东西一样,那么对顾客来说,当然越便宜越好;

     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去偷盗。但是,如果人们想要,人们又买不起的时候,出现盗版或A货,就给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人们很少有道德的挫败感,不少人认为:如果价格能承受,他们非常乐意购买正版。

     【2】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需要有品质的东西

     我从不买盗版书,但是盗版碟倒是经常看。盗版书的品质跟正品一般说来相差很大,但数字产品的差别不大。

     而且我发现盗版组织的市场意识特别强:什么东西畅销,什么东西很快就摆出来了。所以,要做音像产品的市场调查,只要去盗版市场看看就知道了。

     

     有时,看着好的东西,正版出来就可以买下来做收藏。如果不好看,就扔一边去。

     【3】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产生价值

     我经常要找一些稍微老一点的电影,在传统的正版和盗版市场,都无法找到。只能通过象电驴这样的东西得到。

     网友们有很多珍藏,只是为了彼此共享,不完全是为了盈利。传统市场放弃这些优秀的产品,也是因为其需求量和成本间的制衡。

     但是,对用户来说,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产生价值。而商家认为,哪里有价值,哪里就该分成。

     这种尖锐的矛盾,显然不完全是非商业盗版的用户所愿意的。我愿意付钱去找想要的产品,但是,传统的市场无法满足我的需求。我只能加入到分享的行列中去。

     【4】顾客需要不同的产品组合、更好的服务

     很多装机用的傻瓜软件,比正版软件提供了更好的集成安装和更新服务的功能。这些本该正规厂商做的事情,被盗版商发挥的淋漓尽致。

     盗版厂商在理解用户需求,应用各类尖端技术把现有电视节目转化为电脑影视产品方面,的确行动迅速、准确。拥有很快的创新能力。

     产品灵活、价廉物美、如假包换,童叟无欺。服务做到一流,人们很难拒绝。

     【5】对某些人不利的事情,对另外一些人就会有利

     商业规则的变迁,是一种价值规则的变迁。也是新价值规则和旧价值规则的博弈。

     已经成名的人,希望自己的作品,每一分钱都落入自己的腰包。因为传播的价值一旦完成,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收获最大价值。

     未成名的人,可以免费发行自己的作品,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传播本身就是在增值,盗版或免费其实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客户。

    【思考】

     俗话说:窃国者王,盗物者贼。但还有:适者生存,存在即是合理。

     很显然,经济利益并不是创新的唯一动力,甚至也算不上是根本动力。那么,那些昂贵、奢侈的宣传所浪费掉的金钱,其实是可以转移到更好的产品和价值提供中的。

     根本的问题是:谁动了谁的奶酪?用什么办法来应对这种改变?

     需要什么样的改变?是改变公众,还是改变自己呢?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策略来保证自己是符合时代潮流,顺应民意,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呢?如何去找到这样的一个平衡点?改变那种与生俱来的傲慢和偏见?

     我们或许现在不知道答案,但我们知道好的结果,肯定不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结果。因为大众从来不是傻子,在现实面前,人们永远展现的是自己内心的经济学的选择。

    喷嚏网:原创

    www.dapenti.com

  • 科学主义还是现象学?

    作者:武志红 发布时间:2019-03-01 08:48:38

    贴一下这篇文章,应该是我研究生二年级时,在心理学史课上的一篇作业。

    本科二年级时,我确立了自己的临床心理学方向,研究生二年级时,我思考了心理学研究的这两条路线。

    现在也准备写一篇长文,来继续阐述这个问题。欢迎认真的讨论。

    任何学问都需要验证,而验证需要测量,那么问题就来了:人的心灵、心理或意识,该如何测量?特别是,你这个人的意识和心灵,如何测量?

    请最好看完全文再讨论。

    ——————————

    什么是“人本主义”?

    首先须澄清,“人本”并非‘以人为本’。人本的英文原词humanistic也不能涵盖人本心理学的意思。马斯洛下面一段话倒可以精确地表述“人本”的含义。

    数千年来,人本主义者总是试图建立一个自然主义的、心理的价值体系,试图从人自己的本性中派生出价值体系,而不必求助于人自身之外的权威。

    与管理界流行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一回事儿,人本主义的意思仅仅是:人如何就根据自身做选择。

    【哲学来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哲学来源:存在主义和现象学。

    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being,和核心观点——选择的自由,对了解罗杰斯和马斯洛两个人有很大的帮助。

    所谓being,直译即“是”,通常被译为“存在”。存在主义的鼻祖——克尔凯廓尔的一个词语经典地诠释了human being的意思。他说,人要“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中译:“是其所真是”)。意思即,只有当你果真“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的时候,你才真地达到了专属于你的individual being。克氏把此当做自己毕生的目标。

    罗杰斯则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个体之所以出现心理障碍,就因为异化于外在的目标、规则、角色,而把专属于自己的being给丢掉了。

    所谓‘选择的自由’,即:一个个人虽然生来就被置于不可选择的境地,但我们仍然有选择成为自己的自由。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概念充溢着“选择的自由”的意味。所谓“自我实现”,即我选择成为最佳的我,而非被塑造成最有效率的我(行为主义),或我注定不可能成为最佳的我(精神分析)。

    概括地看,好似,马斯洛等人一直聚焦在个体的选择的自由上;而罗杰斯则说,你只有拥有专属于你的being的时候,你才有选择的自由。

    至于现象学,坦然地讲,无论罗杰斯、马斯洛,还是其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布伦塔诺、海德格尔、胡塞尔三人的繁琐的现象学体系,都没有详尽的了解和把握,他们所引入的,只是几个简单的概念和观点。

    所有的人本主义者都信奉一个名言:心理的现实即个体的直接现实。

    如若放下研究者的眼光,把此名言放在你自己身上,就会明白它确切的含义,即:那些专属于你自己的活生生的体验才是你自己最真切的现实(being)。

    “科学”的行为主义,不理会个人的活生生的体验,因为体验稍瞬即逝,不可如物理世界那样可简单重复。无论体验世界何等丰富,他们仍然说,只有S—R(刺激—反应)唯一实在,而体验的东西,只是S—R的积累的幻象。

    人复杂的体验该如何研究?

    罗杰斯自己一直也有一个矛盾:作为一个科学的心理学工作者和作为一个主观的治疗者两个身份的冲突。他自己等一段话非常精致地描述了他的矛盾:

    我既是一个心理治疗师,从多年来执业于这一令人兴奋的、充满回报的活动中获得了很多体验;我又是一位科学研究工作者,致力于探索心理治疗的真谛。由于这种双重身份,我日益意识到两个角色间的鸿沟。我的心理治疗工作做得愈好——如在治疗过程中那些最精彩的时刻——就愈是忘我,对自己的主体意识浑然不觉;而我的研究工作做得愈好,愈是‘硬头脑’,愈是科学,作为科学家的严格的客观性和作为治疗家的近乎神秘的主观性之间的距离就愈是叫我坐立不安。

    克尔凯廓尔的书给了矛盾中的罗杰斯很大的支持。他写道:“阅读他的著作令我放下包袱,使我更信任、也更愿意表达我自己的体验。”

    为什么克尔凯廓尔的著作会令罗杰斯放下“包袱”?

    阅读克氏的书,会发现,他的体验世界极其精致、丰富,并且,他和他的体验几乎没有什么距离,他直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任何体验。或许,阅读克氏的著作时,罗杰斯感觉到,一个“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的人的体验世界竟然可以有如此的魅力,从而“更信任、也更愿意表达我自己的体验”。

    那么,为什么即便真诚如罗杰斯,也依然有如此强烈的矛盾呢?他的另一段话则揭示了他一点下意识里的东西:

    回首过去,我能够清晰地辨认出这个矛盾的起源。这是逻辑实证主义和存在哲学之间的矛盾。于前者,我一直侵淫于逻辑实证主义的熏陶之中,我一直对它怀有深深的敬意;而于后者——主观取向的存在思想——我较晚才有接触,但它很快就在我的心里生了根,因为它于我的治疗体验是那样地贴切。

    由此,可以从罗杰斯的个人矛盾引出一个根本性的质疑:为什么心理学非得要执着在从物理学中引入的“科学”标准,而忽视自身的真切存在呢?

    联想科学同宗教的近两千年的斗争,缅怀那些为真理而奋不顾身的先驱,你的确不由得会肃然起敬。尤其是,当你肃然起敬的东西已经成为一种标准时,你下意识里如何不对它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呢?

    但问题在于,研究人的主观范畴的心理学和研究物质、宇宙等的客观范畴的物理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把客观范畴的科学的标准置于主观范畴的学科,可不可能?

    从James开始,就已经有人对心理学能不能成为一门“科学”表示怀疑。至今,心理学发展了100多年,对了解、改善人类的生存境地有了巨大的贡献,但整个的心理学却一点都看不出有摆脱库恩的“前范式”境况的可能。

    关键的问题也许在于,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家一直都把来自于另一个范畴的“科学”标准奉为神明,却忽视了心理学的主观特质。当自己活生生的体验同“神明”相矛盾时,多数的心理学工作者就放弃了自己的直接体验。但真诚如罗杰斯则将这个矛盾保留住,直到他开始接触存在哲学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了共鸣和支撑。——说“支撑”,是因为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同‘神明’做斗争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事情。

    自然,接触存在哲学后,罗杰斯并未就此摆脱了矛盾,或者说,就把科学检验标准给丢弃了,而是一直都在做科学哲学的探讨,试图寻找属于心理学自己的科学标准。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罗杰斯最终也未找到。他晚年时,有人提出“软科学”的概念,试图为心理学、管理学、生物学等不具备‘简单可重复性’的学科量身定造出一套检验标准。现在,软科学的概念愈来愈被科学哲学家所重视,它也许会为心理学找到属于自己的科学标准提供一线曙光。

    【时代背景·个人机缘】

    探讨一个思潮兴衰的时候,中国人历来喜欢从大的角度,如时代背景,来寻找它的兴衰的必然性。但对于大师,对于那些执着于个人探索的研究者而言,时代背景远不如他的个人机缘更为重要。

    所谓个人机缘,即,在一个个人的成长之路上,有哪些人成就了他自己。

    在探讨罗杰斯的个人机缘的时候,有三个人不可不提:奥托·兰克、马丁·布伯、克尔凯廓尔。

    奥托·兰克本来是Freud的门徒,因为提出“与生具来的焦虑和恐惧”,对老师的俄狄普斯情结提出根本性质疑,最终被驱逐。他对强调首先须治疗者领悟,然后将该领悟传授于患者,再由患者领悟的经典精神分析甚未不满。他以为,患者自身具备个人能力,治疗者只是一个积极的协助者,营造出一种情境,使得患者唤起他的积极意志,由此成长。他甚至把自己的他的疗法称作“关系疗法”。1936年期间,罗杰斯邀请兰克到罗切斯特做过三天的演讲。从兰克的疗法中可以看到患者中心疗法的雏形。在讲到影响自己的重要人物时,罗杰斯也从来不忘记感谢兰克。

    马丁·布伯的经典著作《我与你》(I and Thou)对关系有精彩绝伦的阐释。他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把关系的另一方当作可利用的一个目标时,即为“我与它”的关系——勿论该目标何等无私、伟大;当参与关系时,对关系的另一方没有任何预期、任何目的,即可能为“我与你”的关系。只有在“我与你”的关系中,两个人的真本自我才可能映现,并相碰触。

    1957年4月,一位马丁·布伯的研究者为罗杰斯、马丁·布伯安排一次会晤。在这之前,罗杰斯的学生已经介绍他阅读了马丁·布伯的著作。会晤中,罗杰斯问马丁·布伯,他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关系是否为“我与你”的关系。马丁·布伯回答说,不是,因为罗杰斯的治疗关系缺乏相互性(reciprocity),治疗者可能会meeting来访者的真本自我,但来访者却不能meeting治疗者。这次会面对罗杰斯有直接影响,在后来的治疗中,他开始注重自己的参与,譬如,自我开放和自我揭露。

    但,也许马丁·布伯忘记了一点:meeting只是瞬间,而“我与它”几乎无时不在。治疗者在来访者尚远未“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时,meeting不可能发生。假如治疗者在任一个治疗关系中都将自己的真本自我参与,而很少有来访者的真本自我的回应,枯竭(burn-out)太容易发生。给心理治疗先假定一个“帮助来访者”的唯一目标,并不妨碍罗杰斯的治疗关系的‘我与你’的本质。

    比较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同罗杰斯的《A way of being》,会发现,马丁·布伯更形象地抽象,而罗杰斯则非常具体。看了《我与你》,会懂得单纯关系的实质,但只有看了罗杰斯的著作,你才知道该如何做。具体地说,即:在来访者离自己的真本自我很遥远的时候,治疗者的目标就是提供一个安全的关系,唤起他的真本自我,等来访者真正“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的时候,罗杰斯与来访者的两个人的真本自我才可能相遇。而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关系呢?罗杰斯最终归纳了三个条件: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真诚。

    马丁·布伯对罗杰斯的另一个明显的影响是,他开始运用马丁·布伯的一些术语来表述他的理论。掌握马丁·布伯的‘我与你’的概念可以很方便地了解罗杰斯。

    克尔凯廓尔似乎没有特别体系化的理论,他写的几十部著作只有一个主题:描述他自己的体验世界和他所知觉到的别人的体验世界。读他的著作,会感觉其中的主人公的体验世界和你几乎没有任何距离。同时,其中的体验虽然无比细致、精微,但坦然到你感觉不到丝毫的造作。

    克氏是19世纪的人,罗杰斯没有同他相‘meeting’的机缘,但前面曾讲过,感受到如此精妙的体验世界的魅力,直接给了罗杰斯信任、接纳自己的体验的勇气。

    来访者中心·关系】

    罗杰斯把自己的疗法称作‘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

    如果讲有破有立的话,“来访者中心”这个词更像“破”。它“破”的即指导性治疗中,治疗者先掌握一套什么东西,然后将该东西传授给来访者,只要来访者接受、“领悟”到了该东西的内涵,疗效即可发生。与此相反,罗杰斯同兰克一样,他由衷地相信每个个体自身就具备个人成长能力。

    那么,什么是罗杰斯的“立”?即关系。兰克已把自己的疗法叫做“关系疗法”,但在罗杰斯那里,他给予了治疗关系以系统、细致的诠释。兰克试图在他的关系里唤起来访者的“创造意志”,而罗杰斯所创立的治疗关系只有一个直接目的:让来访者感到安全。

    现在,在任何一个治疗流派中,都一概接受了罗杰斯的治疗关系的几个核心概念,但认为这只是治疗初期、须建立治疗关系时的事情。而对罗杰斯自己来讲,治疗关系就是全部。当一个关系愈能使得一个人安全、自然、无任何防御地展示自己,愈能接受自己的种种体验时,治疗就愈成功。如果说治疗关系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来访者将愈来愈“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

    为什么一个安全的关系会如此重要?因为在日常的关系互动中,每个人的真本自我都已经隐藏,并逐渐被扭曲。

    一个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获得的积极关注绝大多数为条件积极关注。条件积极关注的逻辑:你必须A,我才能给你B。B可为物质奖赏,也可为主观赞赏。在条件性积极关注的逻辑下,个体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否则,你就会被拒绝、排斥,乃至被伤害。一个个体的成长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地学习、修正自己“须如何部分地表露”的历程。

    这时,一个行为主义的逻辑就会映现:如果条件性积极关注引出了“好”行为,岂不是一件美事!但问题在于,人太丰富,对一个特殊的个体,外在无法界定他的“好”。

    存在哲学说:一个人不能替另一个人做选择。罗杰斯则将选择放在了专属于每一个个体的“机体评价过程”上。——仅仅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还不够,你只有听凭你的“心”,而不是“脑”去选择,你才可能自由。

    所谓“机体评价过程”,罗杰斯说,即:须评断、选择时,听从你的机体,远胜于听从你的智力。许多人不理解罗杰斯的“机体评价过程”,认为太抽象、不具体。理解该概念只需要一个前提,即你已经相当地“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了,那个时候,你只须听从你的内心、听从你的第一感觉做选择,就可以了。

    但对于习惯了条件性积极关注的个体而言,“机体评价过程”怎么可能?要一个从来都在遵从外在的A的人,忽然就来听从他的“机体”,绝不可能。即便一个个体明白了存在哲学的“自由选择”的含义的人,他仍然不自由,甚至根本不选择,因为他学习、修正得已经迷失了自己的真本自我。罗杰斯的关系治疗,即试图提供无条件积极关注,让来访者感受到,关系还可以这个样子。当来访者切身地感受到这一点后,他起码在这个关系里感到安全,从而放下了防御,开始坦然、真诚地重新体验自己的重要体验,并慢慢地会接受专属于他自己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即他的“我”。当他体验、接受“我”后,他慢慢会获得一种勇气,从而在现实中也能依照“我”的机体评价过程做选择。

    对于一个完全“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的治疗者,仅仅无条件积极关注就足够了。可对任一个现实的治疗者,还须做另一个工作:共情(empathy)。

    将empathy译成“共情”,有点“神化”它的意思,并经常会令初学者感到,empathy太不可能。Empathy的经典解释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着想的能力”。但确切地说,empathy仅仅是一个技术,它要求治疗者不断地向来访者澄清,“我”有否理解了“你”的体验。有学者说,一个好的治疗者好比一面镜子。Empathy的技术就可以防止治疗者成为一个扭曲的镜子。

    建立一个良好的治疗关系的第三个条件:真诚。

    真诚可以看成一个条件,更可以看成一种境界。设想一个做作了四十年的人,忽然要他真诚,他要么根本真诚不了,要么会“真诚”得非常自私、“真诚”得异常自我中心。严格地说,只有对已经“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的人,才可能真诚。

    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者在正式做治疗前,首先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日子被分析。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治疗者在正式做治疗前,也应该首先磨炼自己的真诚。一、学会坦然、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体验,并接受;二、学会在关系中毫不犹豫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觉(不是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评价和判断)。一定的程度上,一是二的前提条件,但二亦可帮助一个治疗者达到一。

    一定程度上,“关系疗法”也许比“来访者中心疗法”更能概括罗杰斯的理论的精髓。

    一些学者质疑:“来访者中心疗法”,会不会使得来访者愈来愈“自我中心”,只顾及自己的需求,完全漠视社会责任。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这些学者没有领会到罗杰斯的治疗关系的内涵。因为罗杰斯在帮助来访者重新体验自己的同时,也帮助来访者学习了一种新的关系——“我与你”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已无所谓“责任”,但对关系、对社会又根本有益。

    无妨说,罗杰斯最“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但能否说罗杰斯漠视社会责任。也许罗杰斯漠视,那只是因为他完全率性而为,而又对社会绝对有益。

    【人性善】

    来访者中心疗法中,无条件积极关注有一个先定的前提,即:人性善。

    无妨逆向地设想:假如人性恶(或者带有恶),“我”如何能给予另一个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罗杰斯曾与另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有过一次论辩。罗洛·梅质疑罗杰斯的人性善,认为人性亦有恶。从两个人交锋的过程上看,罗杰斯似乎占了下风。

    但即便人性恶,罗杰斯的“to be that self which truly is”和三个治疗条件的价值并不必然意味着崩溃。

    一部著名的小说《发条橙》,讲一个恶少,杀人抢劫,无恶不作,并且,很自然。政府将他抓去,但并没有关在监狱里,而是让一个行为学家来矫正他的行为。矫正很成功,少年出狱后,成了一个“好”公民,听从政府的安排,结婚生子,“正常”地工作,但那都不是他自己的选择——“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完全没有个人意志的参与。

    看这部小说后,有一个感慨:即便没有“人”这个东西存在,也胜于一堆完全没有个人意志的“好”人。

    在集体主义的社会里,一贯从社会的角度思考价值体系。如此,必然提倡对“恶”的绝对控制和制约。

    有两个问题:

    一、能否控制得了?

    二、从个人的角度上看,假如心中有魔鬼在,如何对待这个魔鬼?

    一个设想,对恶的控制和制约并不能起到明显的结果,过度的控制和制约反而会扭曲直接、简单的“恶”。并且,真正破坏社会的、对人类造成巨大伤害的,并不是直接的恶,而是那些扭曲的恶。譬如,无妨夸张些地说,拿破仑的征服欲望是一个直接的恶,它对整个欧洲大陆造成了很大破坏,但同希特勒的“灭绝”的扭曲的恶所造成的伤害相比,简直不能相提并论。再譬如,三国时代,直接的恶充溢着九州,但那却是一段精彩的历史;相对比扭曲的善的南宋,更令人怀念。

    由此想,即便人性恶,或有恶,一样也须“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而一个被扭曲的个体要达到这一点,罗杰斯的三个治疗条件依然具有巨大价值。

    善恶也许仅针对关系而言。

    人在孤独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being,有了一个选择的自由;人在关系中,又有一个being,有一个选择的自由。人在孤独中,无所谓“善”与“恶”;但在关系中,当关系为“我与你”时,会选择善,当关系为“我与它”时,会选择恶。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服务好(360+)
  • 差评少(347+)
  • 还行吧(604+)
  • 已买(208+)
  • 赚了(229+)
  • 图书多(680+)
  • 排版满分(535+)
  • 中评多(178+)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洁: ( 2024-11-30 16:13:55 )

    好用,支持

  • 网友 石***烟: ( 2024-11-30 14:20:38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蓬***之: ( 2024-12-02 14:07:36 )

    好棒good

  • 网友 詹***萍: ( 2024-11-19 16:08:14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家***丝: ( 2024-11-20 15:53:03 )

    好6666666

  • 网友 寇***音: ( 2024-12-03 19:51:06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仰***兰: ( 2024-11-23 09:20:25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国***舒: ( 2024-11-19 10:15:45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屠***好: ( 2024-12-04 05:18:59 )

    还行吧。

  • 网友 温***欣: ( 2024-12-07 08:24:24 )

    可以可以可以


最新书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