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源书房 - 这里 - kindle 书籍 免费 网盘下载地址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4-05-15 11:05:12

这里 kindle 书籍 免费 网盘下载地址

这里 kindle格式下载
这里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9605924
  • 作者:[美] 理查德·麦奎尔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17-10
  • 页数:312
  • 价格:13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后浪漫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4-05-15 11:05:12

内容简介:

一部兼具艺术和实验的艺术品

一次超越想象的时空穿梭

图像小说史上绝无仅有的创新杰作

安古兰漫画节大奖作品

《纽约时报》上榜好书

....................

※编辑推荐※

☆《这里》是在漫画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实验性杰作。被称为“带上孤岛的图像小说”。上世 纪80年代原版的六页一经出版,便获得极高声誉,成为实验漫画的经典。

☆ 新版《这里》作为“终极加强版”,无论内容还是体量上都得到提升,当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被评为年度好书,又在2016年斩获安古兰漫画节大奖。

☆《这里》是一部创意十足的艺术作品。它将镜头对准新泽西州的一幢房子,但在时间上穿越了几百万年。在时光流转中,从史前巨兽到未来世界,从殖民时代到当代,一个小小的空间产生了无限可能。每页纸上,都有不同的时间碎片互相应和,形成一个奇妙而迷离的宇宙。

☆《这里》是一部内涵深刻的哲思之作。随着时间流逝,世界沧海桑田。但有些东西却从未变过,包括爱、包括荣誉,它们是永恒的。

☆《这里》是一个值得去探索的谜团。虽然时间的碎片遍布全书,但我们可以再度拼贴组合,得到一个个完整的故事。我们可能发现,1984年的孩子就是2015年的男子。而一件微小的小事可能影响了整个未来。

☆《这里》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作品,其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元素。从维米尔的绘画,到鲍勃·迪伦的名曲,都完美嵌入了这部经典之作。

☆ 中文版特别收录1989及2000年版本。

.....................

※内容简介※

《这里》是一趟迷幻而华丽的时间旅行。它将镜头瞄准新泽西州的一间平凡客厅,在同一幅画面中穿越百万年,拼贴出“这里”在时间流转中的奇妙变化。于是,史前巨兽同未来的科技并存;1950年的故事同2015年的事情遥相呼应。展现出一小块空间在时间绵延中的无限可能。

《这里》的初版是六页的黑白漫画,在上世纪80年代一经出版,便成为一部地下实验漫画的经典。它对时空关系富有创新且意味深长的蒙太奇式重组,对漫画艺术、电影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版《这里》扩展为300多页的彩色漫画,于2014年出版,并于2016年获得安古兰漫画节大奖。

简体中文版特别收录《这里》(1989)和《这里》(2000)两个版本。

...................

※名人推荐※

即使不能说百年一遇,《这里》也绝对是一部数十年一遇的杰作。我敢保证,当很多年过去,你会依旧记得,当你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身处何地。

——克里斯·韦尔,《吉姆·科瑞根》《建筑故事》作者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理查德·麦奎尔(Richard McGuire),1957年生于新泽西,现生活在巴黎和纽约。1980年代早期是Liquid Liquid 乐队贝斯手。1989年,在RAW杂志上发表了初版《这里》,一举成名。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儿童绘本、动画短片及影像艺术。并长期供稿于《纽约客》等杂志和媒体。

廖伟棠,诗人、作家、摄影家,曾获香港艺术发展奖2012年年度作家。曾出版诗集《野蛮夜歌》《春盏》等十余种,散文集《衣锦夜行》《波西米亚香港》,摄影集《寻找仓央嘉措》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这里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这里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这里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一部兼具艺术和实验的艺术品

一次超越想象的时空穿梭

图像小说史上绝无仅有的创新杰作

安古兰漫画节大奖作品

《纽约时报》上榜好书

....................

※编辑推荐※

☆《这里》是在漫画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实验性杰作。被称为“带上孤岛的图像小说”。上世 纪80年代原版的六页一经出版,便获得极高声誉,成为实验漫画的经典。

☆ 新版《这里》作为“终极加强版”,无论内容还是体量上都得到提升,当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被评为年度好书,又在2016年斩获安古兰漫画节大奖。

☆《这里》是一部创意十足的艺术作品。它将镜头对准新泽西州的一幢房子,但在时间上穿越了几百万年。在时光流转中,从史前巨兽到未来世界,从殖民时代到当代,一个小小的空间产生了无限可能。每页纸上,都有不同的时间碎片互相应和,形成一个奇妙而迷离的宇宙。

☆《这里》是一部内涵深刻的哲思之作。随着时间流逝,世界沧海桑田。但有些东西却从未变过,包括爱、包括荣誉,它们是永恒的。

☆《这里》是一个值得去探索的谜团。虽然时间的碎片遍布全书,但我们可以再度拼贴组合,得到一个个完整的故事。我们可能发现,1984年的孩子就是2015年的男子。而一件微小的小事可能影响了整个未来。

☆《这里》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作品,其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元素。从维米尔的绘画,到鲍勃·迪伦的名曲,都完美嵌入了这部经典之作。

☆ 中文版特别收录1989及2000年版本。

.....................

※内容简介※

《这里》是一趟迷幻而华丽的时间旅行。它将镜头瞄准新泽西州的一间平凡客厅,在同一幅画面中穿越百万年,拼贴出“这里”在时间流转中的奇妙变化。于是,史前巨兽同未来的科技并存;1950年的故事同2015年的事情遥相呼应。展现出一小块空间在时间绵延中的无限可能。

《这里》的初版是六页的黑白漫画,在上世纪80年代一经出版,便成为一部地下实验漫画的经典。它对时空关系富有创新且意味深长的蒙太奇式重组,对漫画艺术、电影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版《这里》扩展为300多页的彩色漫画,于2014年出版,并于2016年获得安古兰漫画节大奖。

简体中文版特别收录《这里》(1989)和《这里》(2000)两个版本。

...................

※名人推荐※

即使不能说百年一遇,《这里》也绝对是一部数十年一遇的杰作。我敢保证,当很多年过去,你会依旧记得,当你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身处何地。

——克里斯·韦尔,《吉姆·科瑞根》《建筑故事》作者


精彩短评:

  • 作者: kaka 发布时间:2017-08-14 21:25:38

    在以时间为轴的这条线上,每个人都如尘埃般渺小,前人留下的印记必然被后来者所掩盖。太阳下无新事,如果时间足够漫长,一切都将归于尘土甚至虚无。但是,此时此地,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在真实地发生。此刻注定会被湮没,然而它如同黑暗中的火花,即使注定会熄灭,它也曾在某个瞬间点亮过那个时空。

  • 作者: 廖伟棠 发布时间:2017-08-09 14:03:16

    我的第一本漫畫譯作,寥寥不到萬字可是不容易譯,一部深奧玄妙的超歷史漫畫

  • 作者: 巴伐利亞酒神 发布时间:2017-09-24 23:06:53

    “无论你身处于哪一个‘这里’,它都至少存在了45亿年。”一间客厅,一个世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冰河时代的苔原,核爆后的微西弗,印第安人射出的毒箭,第一次握住爱人的手,所有幸福和委屈的泪水,都在Liquid Liquid乐队前贝斯手的奇思妙想下,永恒地定格于“这里”。

  • 作者: 程澈 发布时间:2017-08-14 22:31:59

    两年前年在意大利看到这本漫画,太过喜欢以至于站在书店浑身直哆嗦,当场收了意文版。后来才知道原版是英语,又买了英语版,终于看懂里面的字。现在又有了中文版,是不是也得收一本?不该评论,一切评论与解读都不如这本书本身更加雄辩。

  • 作者: 颜子乐 发布时间:2017-08-28 18:30:20

    翻了一下,博士论文,太学术了

  • 作者: 南海在方寸地 发布时间:2017-08-09 14:13:23

    它还是那种老套的故事,讲述为了爱与荣誉而战。落基山脉可能会崩塌,直布罗陀可能会滚落大海。让我们痛饮美酒然后开始舞会。


深度书评:

  • 我们在“这里”都看见了什么?

    作者:petitnicolas 发布时间:2017-10-30 17:08:09

    刚拿到中文版的

    HERE

    ,看封面我还以为是一本Edward Hopper的画集。

    理查德•麦奎尔作品《这里》的封面

    美国画家Edward Hopper的三幅作品(局部)

    初翻开《这里》时的震撼,会让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读者难忘。

    这样一本凑不出完整故事情节的漫画作品其实也在讲故事,只不过主人公是新泽西州的一间平凡客厅和其周边的一亩三分地。由于时间跨度特别大(数十亿年),碎片化信息非常多,叙事的线性逻辑又被完全打乱,初读时很难让人理出头绪来。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没能“入戏”(不知是因为“换场”过于频繁,还是因为缺乏扣人心弦、滚滚向前展开的情节),没有代入感,更不会对号入座。我一直置身画外,静观其变。这有点儿像小津安二郎的作品给人的观感:长久的定格画面,安安静静、平平常常,没有突发事件,亦没有奇观;一切如自然状态,花开花落,四时更替。画面是不动的,只有人入画出画,观看的方式就是“等待”,是一种特有的静观。

    在我看来,让《这里》好评如潮,成为《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并斩获安古兰漫画节大奖的,是它将时间在“这里”曾经/正在/将要留下的痕迹以拼贴的方式,耐人寻味地组合在了一起,

    让不值一提的日常琐碎闪现出别样的光辉

    。叙事手段的全新尝试和对时空关系的大胆探索让人大开眼界。上亿年的时间跨度和意味深长的蒙太奇式图像拼贴让这部实验性作品的艺术性和哲理性同样出众,能为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甚至可以颠覆一些既有认识。

    《这里》最吸引我的,是散落在时间长河中无足轻重的瞬间和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孤立地看,这些瞬间和细节寡淡且平庸,但被精心拼凑在一起,就变成了“时空陈列馆”中珍贵的展品,等着参观者读出其中的故事。

    作为一名参观者,在理查德·麦奎尔精心打造的“时空陈列馆”中逛久了,我难免也生出些许感慨,且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1.

    生命中的无常不再那么可怕

    面对这样一本看似杂乱无章,堆满了庞杂内容的漫画,如果能跳脱出来加以审视——至少是从足够高的高度和足够大的时间跨度上观看——就会发现别样的景致。

    麦奎尔选中地球上一块儿弹丸之地,带领读者盯着它一口气看尽上下几十亿年。看久一点儿,看远一点儿,我们才更容易体悟到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这样的人生无常其实是“恒常”的

    。印第安原著民、欧洲殖民者、麦奎尔的家族成员,以及活在酷炫科技之中的未来人类都在重复着相近的喜怒哀乐。当我们意识到人类开荒造地、生息繁衍了数百年之后,又将洪荒还给大自然,什么都没有留下,什么也没有带走的时候,就会愈发觉得人类之渺小。在漫长的地球历史面前,人类活动不过是沧海一粟。

    这有点像是从太空看地球,会发现这个蓝汪汪的星球原来是静止的,水不流,云不动,没有人,也没有了喧嚣,非常安宁。这种

    跳出时空看问题

    的观看之道具有很强的禅宗意味,是一种置身其外的

    超然视野

    2. 生活中的琐碎不再那么卑微

    《这里》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庸常生活。

    当我们习惯了滚滚向前的时间观,就不可避免地想要超越,就会以有没有“成果”或“进展”作为有没有“意义”的衡量标准,从而产生了对虚度光阴的恐慌,对一事无成的不安,以及对功名的渴望。如果换一个角度,把整个时间轴看成一座陈列馆,就会发现时间轴上的任何一点波动(不论是重如泰山还是轻如鸿毛)都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意味深长的。这些时间留下的痕迹都是展厅中的陈列品,是时间轴上珍贵的切片,只要策展用心,一定会很精彩。

    儿时玩桌球时我有一种奇怪的执念:只要力气足够大,台面上的球弹来撞去总是可以进洞的。同样道理,只要时间足够长,在“这里”上演的每一幕总可以在日后

    重现

    (或者已经在历史上发生过了),或者和其他场景形成某种奇妙的

    关联与呼应

    重现:在同一间屋子里闻声起舞。从时间上推测,她们很有可能是祖孙四代人。

    重现:在同一间屋里玩变装游戏。连笼中的鹦鹉在模仿狗叫,也算是一种变装吧。

    重现:5位母亲(或保姆)或坐或立,抱着襁褓中的婴儿。这5组抱婴图如对联般工整:最外侧的两位妇人(1945年和1949年)相背而立,壁炉前和窗下的两位母亲(1957年和1988年)相向侧坐,正中央站立的老妇人(1924年)仿佛一条醒目的横批“薪火相传”——作者可真是用心啊!

    关联与呼应:一句“你丢了什么东西了吗?”,引来了丢钱包、丢雨伞、丢钥匙、丢车、丢狗、丢耳环的回应,还有人丢了魂儿、丢了自控力、丢掉视力、丢掉听力。全都列举出来怕是整本书都装不下,足以单开特别展了。麦奎尔无需把丢肾、丢宇宙飞船之类的奇葩丢法列举出来就足以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里”,除了几个勉强能称得上“有情节”的小故事(比如,四个老人讲笑话却引起一人心梗,老夫妇回忆年轻时如何相识,考古学家率团登门拜访,富兰克林的父亲来访却因政见不和而争吵,印第安人在林中调情野合,挖地基盖房子,老爷子摔伤了卧床养病还不忘开玩笑......)之外,凑不齐“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大量日常琐碎充斥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作者通过精心分类与组合,让这些琐碎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韵味与情趣,耐人寻味且让人耳目一新。

    一头鹿一跃而起,看起来好像跨过了370年之后一群孩子做游戏摆放的椅子

    上世纪30年代的收音机、60年代的电视机,以及21世纪的液晶电视“凑巧”放在客厅中相同的位置,仿佛那个位置是专门为能闹动静的小家电准备的;不过,也有可能是收音机每隔三四十年就原地自行进化一次。

    1996年家中失火,两名消防员举着消防水带在客厅灭火。凑巧的是,62年前身着绿裙的妇人抱在胸前的红色织物状若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而12年前慢条斯理追忆甜蜜往事的两位老人看起来像在帮消防员托着水带。镜中人的“这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的感慨既是在说火灾,又是在指两位老人相识到相恋的过程

    1986年,考古学家按响了门铃,不但吵醒了沙发上小憩的老妇人(和小狗),还惊扰到377年前准备野合的一对儿印第安人(男人说:“我听到一些动静。”),这种巧合实在令人莞尔。

    《这里》让我们在时间这座宏伟的展览馆中重新发现了渺小的日常琐碎的独特魅力。换一个视角看待庸常的生活,它也许就不那么可憎了,甚至还有点儿迷人。

    3. 博物馆式实景陈列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今日的装饰艺术》中写到“正真的博物馆应该包含每件东西,它可以给我们展现过去某个年代的全景画面。这样一个博物馆将会真正是可靠而真诚的;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选择,不管你会接受还是拒绝;它会让你理解为什么事物过去会是那个样子,它也会激励你去改进它们。”

    麦奎尔在“这里”,忠实且详尽地再现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在过去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不同年代的特色,尤其是建筑风格、室内陈设,还有寻常百姓的衣着、妆容、发型等时代风貌。若把各时期的画面加以对比,就能看出百年来流行风尚与审美趣味的变迁。

    稍加留心,我们能在“这里”找到过不少设计师和绘画大师的杰作,即使不是客厅里的真实摆设(但都正逢其时,一次也没有“穿帮”过),也反映出麦奎尔很棒的品味——这种不露声色引经据典的手段真是高级。

    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彩色玻璃(stained glass)灯罩(推测应为Tiffany),以及北欧风格的简约设计落地灯(推测应为IKEA)

    1958年,丹麦设计师 Arne Jacobsen设计的“蛋椅(egg chair)”

    “窗边读信的少女”,Johannes Vermeer 创作于1657年,藏于德累斯顿Gemäldegalerie

    “蓝衣读信的少女”,Johannes Vermeer 创作于1663-64年,藏于阿姆斯特丹Rijksmuseum

    “阅读中的少女”,Jean Fragonard创作于1770年,现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上世纪80年代初版的黑白色6页漫画中,受篇幅、画幅和色彩的限制,“博物馆式实景陈列”未能充分实现,不同时期的图景拼贴在一起的对比效果和视觉冲击力远不如彩色版的强烈——不过倒是更符合漫迷心目中实验漫画应该有的样子。

    扩展为300多页的彩色漫画之后,新版《这里》既保留了初版的实验特征(形式上的创意和新颖的时间哲学),还因为大量生活细节的存在,缓解了激进实验引起的阅读不适感,并为作者的拼贴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蒋勋说:“《红楼梦》最迷人的部分全在生活细节而非情节。如同我们的生活,即使琐琐碎碎、点点滴滴,仔细看去也都应该耐人寻味。”在这一点上,300多页的《这里》可谓异曲同工。把它放在床头,临睡前随便翻到一页,随意看下去都会很满足。内容的开放性和图像的多义性让这本书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每翻看一次,都可能是一次精彩的二度创作。

    最后,让我们看两组照片,很能说明麦奎尔创作的两大特色:

    精心的拼贴

    (不一定有意义,但一定有意思。或者打动你,或者逗笑你)和

    还原历史原貌的严谨态度

    麦奎尔年轻时这张照片很可能是在向毕加索致敬,连退后的发际线也......

    大家应该对兄妹5人1959年至1983年的6次合影照印象很深刻。其实,麦奎尔是依据照片复原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当时的音容笑貌。大家好好体会体会?!

  • 此刻终将湮没,而永恒必将永久。

    作者:陶朗歌 发布时间:2017-11-14 22:26:14

    1/年轻的克里斯·韦尔

    1989年的一天,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学生克里斯·韦尔匆匆地回到了他的出租屋内,他手里拿着最新一期的实验漫画杂志《RAW》,这是他刚从当地的一家漫画店中买来的,一进家门他就窝进了破旧的沙发之中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此时的克里斯·韦尔还只有22岁,是名正在上大二的美术系学生,此时的他刚刚迈入漫画创作的道路,雄心勃勃地想在漫画界扬名立万,而他当时也笔耕不辍,同时给当地的各家报社提供原创的报刊漫画作品。

    但克里斯·韦尔似乎还并没有搞清楚自己未来的创作之路要怎么走——美国漫画在经历了上世纪30、40年代的黄金年代、50年代的抵制浪潮和60年代白银时代之后,地下漫画在70年代随着嬉皮士运动的兴起而迅速地发展起来,涌现了大量彰显独立、反叛、性解放、摇滚、政治、暴力的地下漫画作品,但到了克里斯·韦尔所处的80年代末期,地下漫画运动的声势已经基本告一段落了,美国漫画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传统超英漫画领域在以阿兰·摩尔、尼尔·盖曼、格兰特·莫里森等英伦创作者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地下漫画的声势已逐渐被另类漫画所取代,而随着后者的兴起,大量面向核心读者的自出版漫画也开始逐渐涌现出来。

    在这种复杂多元的漫画氛围中,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22岁创作新手而言,创作风格的形成无疑是难以抉择的。那时的克里斯·韦尔,还是以传统的漫画连环画为主,大多发表在当地的各家报刊上,而就在此前的1988年,他刊登在报纸上的科幻讽刺漫画作品《弗洛伊德·法兰:未来之民》刚刚被一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但对于这部作品他并不满意,甚至在多年以后以此为耻,自掏腰包收购了此书的大部分库存。

    克里斯·韦尔早期作品与他现在的个人风格差异非常巨大

    让我们回到克里斯·韦尔窝在就沙发里的那个下午,他正如痴如醉地看着最新一期的《RAW》,出于对当时深刻影响了整个漫画界的传世名作《鼠族》的倾心,这本由其创作者阿特·斯比格曼和妻子弗朗西斯·穆莉所创办的漫画杂志深深地吸引着克里斯·韦尔,他似乎想在里面找到可以启发自己创立独特创作风格的蛛丝马迹。然而在1989年的那个下午,给予他最大震撼的,却并非是来自于《RAW》上连载的主打作品《鼠族》,而是另一篇短小精悍的作品——《这里》。

    阿特·斯比格曼和妻子弗朗西斯·穆莉

    1989年版本的《这里》1989年版本的《这里》

    2/石破天惊的《这里》

    被《这里》所震撼的并非只有克里斯·韦尔一个人,自从《这里》在1989年首次出版之后,被主流评论家运用地最多的一个评论用词就是“groundbreaking”,即“开创性的”,但从这个单词的字面上看,它所传达出来的意义远不止“开创性”这么平淡,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冲破桎梏、石破天惊的开天辟地之感,就好像是孙猴子蹦出压了自己500年的五行山一样的天崩地裂。事实上,如果我们以当时的眼光来衡量的话,《这里》所造成的轰动效应,确实不亚于此,80年代末的美国漫画行业,正是群雄竞逐的局面,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创作人,他们不断扩宽漫画媒介的表达边界,把越来越多的内容、主题和形式整合进漫画这个大的语境之中,漫画所承载的社会思考也发展到了一个历史高点,逐渐从“小孩子的读物”挤进了成人主流世界,漫画体裁也得到了细致的市场细分,这一切都为现代漫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但在当时而言,对于漫画媒介的探索还仅仅限于内容边界的拓宽之上,而对漫画叙述手段的探索却少有人触及(但并非没有),正因为此,当《这里》出现之时,它便凭借其“前无古人”的独特叙述语言,征服了无数创作者、读者和评论家,仿佛打破了一块横旦在北美现代漫画发展之路上的一块拦路巨石,成为一座无法忽视的里程碑。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年轻的克里斯·韦尔在看到这篇作品之后的惊愕感受了,他后来评价这本书时写到,“《这里》拓宽了图像叙事的边界,将它的领域封疆于电光火石之间,将视觉叙述推上了一个新的层级,完全脱离了传统漫画从左至右阅读的习惯。它创立了一种有机的叙事结构,不仅向漫画媒介的过去致意,更是暗示了它的未来…….即使不是百年一遇的好书,它至少是数十年难遇的优秀作品。”《

    这里》的意义在于,它跳脱了对漫画媒介内容的拓展,而是高屋建瓴地站在这种媒介的结构顶端,对其根本的图像叙述手段进行了再设计,摈弃了早已被视为“铁律”的创作沿习,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志。

    1989年版本的《这里》运用了颇具实验性的画格分割方式影响了

    1989年的那一天,在克里斯·韦尔掩卷之余,他摊倒在自己破旧的沙发里,他闭上了眼睛,但他的思绪却并没有因为视觉的闭合而有丝毫的困顿,相反的,他的思绪比之前更加活跃了,他感到自己仿佛不再仅仅是处于当下,过去和未来扑面而来,每一个微小的瞬间都真实无比的映画在他的脑海里。他似乎对他未来的创作有了一些新的点子。

    3/在乱序之中建立新的语境

    尽管人们对漫画的定义一直莫衷一是,但普遍都认同它是一种“连续性”的图像艺术,而《这里》正是对这一点提出了质疑,并采用了完全相对立的“碎片化”的创作手法,将连续性的时间流和故事线彻底打乱,并将其置入到彼此的缝隙之中,从而呈现出了一种乱序的故事叙述,但在这种乱序之中,却又隐约地出现了一些跨越时间的彼此呼应,因此从根本上讲,《这里》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

    “打破旧秩序,建立新语境”

    的过程。《这里》向漫画媒介的四个传统观念发起了挑战——1是时间的连续性,时空在这里是乱序的、非线性的甚至是可以相互渗透的;2是故事性的连续性,不依靠连贯的剧情去推动阅读,而是碎片化故事带来的碎片化阅读体验;3是人物的连续性,通观全书并没有一个核心角色(主角)贯穿故事的始终,读者也无法通过主角的行为去探索故事的讲述;4是阅读的连续性,因此乱序的设置,除了开头和结尾之外,这本书允许读者从任何一页开始阅读,也可以阅读到任何一页为止,对于故事理解并没有太多的影响。

    理查德·麦奎尔为《纽约客》所创作的“这里”体封面

    在很多年之后,当年那个22岁的毛头小子克里斯·韦尔已经凭借《吉米·科瑞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小子》、《小楼春秋》等多部作品成为了公认的当代漫画大师,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即便是放在全世界漫画之林中去看,也是独树一帜的。但他依然对1989年的那个下午印象深刻,在那么多年之后,克里斯·韦尔在谈论起这部作品时,仍然不吝溢美之词。他甚至坦言《这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打破常规叙事结构的叙事结构,而从他独有的“韦式美学”中,我们也确实可以窥得不少来自《这里》的蛛丝马迹——无定序的叙述、穿插的时间、规整的方格……或许所有这些都是在那个破旧的沙发上的灵光一闪也不一定。

    克里斯·韦尔的视觉叙述也具有无序、穿插等特征

    而事实上,克里斯·韦尔与《这里》的联系还远不止这些,在1989年版本的《这里》出版之后,创作者理查德·麦奎尔在2014年将原有的故事进行了极大地扩充和丰富,创作了2014版的全新《这里》,并由万神殿图书负责出版发行,而为理查德·麦奎尔和万神殿牵线搭桥的,正是克里斯·韦尔。而在2014年版的《这里》出版之后,克里斯·韦尔还专门撰文记录了自己与《这里》的渊源,25年过去了,当年的毛头小子如今已经成为了享誉漫坛的殿堂级大师,但他对《这里》的赞誉却并没有一丝一毫的衰减,他在文章中写到“

    如果1989年版的《这里》是一首钢琴协奏曲的话,那么2014年版本则是一台交响乐

    ……麦奎尔在1989年向我们展示了画漫画的全新方式,而2014年他则向我们展示了创作书籍的全新方式。”而在国内引进的《这里》上,克里斯·韦尔的赞美之词被醒目地印在了腰封之上。

    理查德·麦奎尔和他的《这里》

    4/从16页到304页的25年之旅

    理查德·麦奎尔比克里斯·韦尔大了整整十岁,但其实他在漫画创作上并没有领先后者太多,因为在成为漫画家之前,麦奎尔主要的乐趣是在音乐方面。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麦奎尔和几位音乐人创办了一支名为“Liguid Liquid”的地下乐队,而麦奎尔则司职贝司手一职,而他凭借卓越的技巧,一度被称为过去三十年中最为知名的贝斯手。而巧合的是,克里斯·韦尔本人也对音乐颇有兴趣,他是拉格泰姆(Ragtime)音乐的忠实爱好者,还会弹奏班卓琴和钢琴。

    事实上,在1989年出版的初版《这里》是理查德·麦奎尔非常早期的漫画作品,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当时当时刚刚兴起的Windows视窗结构,多任务窗口的操作界面给启迪了麦奎尔将不同时间的故事片段放置于同一个画格之中。初版的《这里》只有16页,每页被分为等大的六个画格,而每一个画格都采取了同样的视角,对准了一个房间的一个角落。这个房间其实就是麦奎尔的家,一座位于新泽西州格林威治村的普通民居,这是麦奎尔和他的家人生活的地方。在这个版本中,其实在看似乱序的叙事结构中,其实是有一个人物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戴眼镜的男子,他是麦奎尔的哥哥比利,他的成长被穿插进6页的故事中,从小长大再慢慢变老。

    1989年版《这里》的标题页奠定了之后25年的创作基调

    在1999年左右,麦奎尔与万神殿图书签订了一份合同,要将1989年版的《这里》进行重新的绘制,麦奎尔为此还创作了一个故事大纲,但这个故事最终因为双方的分歧而被束之高阁,而麦奎尔本人也投入了其他项目的创作中(即动画电影《 Fear(s) of the Dark(黑暗恐惧/怕黑怪谈录)》)。随后,麦奎尔的父母生病,于是他回到了家中去照顾父母,直到他们去世。在父母去世之后,麦奎尔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他将之前被中止的项目重新取出,并对其进行了重新的创作,新版本的《这里》与初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1989年的版本人物主线是他的哥哥比利,而2014年的版本则是他逝去的父母。

    从1989年到2014年,从16页到304页,麦奎尔重新写进《这里》的,不仅仅是更浩瀚的时间洪流和更丰富多彩的色彩,更有他家庭的变迁,以及他对家人的怀念。

    1989年版《这里》中这个戴眼镜的男子就是麦奎尔时年32岁的

    2014年版《这里》中的麦奎尔与他重病的父亲

    5/我为何又回到这里?

    2014年版《这里》中粉衣女士据推测应该是麦奎尔的母亲

    在2014年的《这里》中,第一句台词是一个身着粉丝裙子的女人站在一间贴满豆沙色墙纸的屋子里的自问——“Why did I come in here again”,在中文版中被翻译成了“我现在又到这来干吗?”,但这个翻译并不准确,一是“干吗”疑似应该写作“干嘛”,二是没有把原文中的“here”与中文标题“这里”对应上,在我看来,更为达意的翻译应该是“我为何又回到这里?”事实上,这句话一方面是麦奎尔的自问,是他对自己在25年之后重新创作《这里》的疑问——

    我为什么又重新创作《这里》?

    而在另一方面,也点出了全篇的一个关键论调,即

    时间的呼应与循环

    。而在后文中,麦奎尔也借富兰克林之口说出了一句话——“Life has a flair for rhyming events(人生总是充满彼此呼应的暗合)”这也正是对这个观念的呼应,而这句话也是全篇的文眼所在。

    在《这里》中,时间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而“这里”则成为了表现时间流动的载体,从史前时代到麦奎尔所经历的时代,再到因全球变暖而被破坏的未来,成千上亿年沧海桑田的时光流动,全都被聚集在这一方小小的角落之中。线性的时间流被切割成无数个时间碎片,穿插放置于这个角落之间,我们看到一家人在相同的位置以相同的造型进行拍照(就是麦奎尔和他的兄弟姐妹);我们看到1971年的一场舞会中聚集了来自过去和未来的舞者,他们在时间洪流中彼此擦肩,却在这里遥相呼应;我们看到1969年的生日宴会上,来自过去婴儿坐在地上,而来自未来的小女孩则在堆放礼物;我们看到1959年夫妻之间进行着和1958年的自己同样的对话;我们还看到在1957年的客厅中,母亲抱着初生的婴儿(麦奎尔本人即生于1957年),而同时来自1924年、1949年、1988年以及1945年的人们也都怀抱着婴儿,他们都是降生在这里的生命,他们的第一声啼哭都曾在这里回荡,也在时间的洪流里成为彼此的回响…….在这座房子里,有过去,有现在,也有未来,但

    重要的其实并不是时间本身,而我们在其间的生活

    ,因为那才是时间得以被铭记的标签。房子是时间的载体,而生活才是时间的印记。

    2014年版《这里》中不同的时空都“这里”交汇

    “我很庆幸我没有在那时去做那本书,因为那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麦奎尔在新版《这里》出版后曾表示,很庆幸在第一次与万神殿图书接洽时没有动手创作,之后发生的很多事,尤其是父母和妹妹的离世对麦 奎尔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或许正是由于对家人的怀念,促使了他再次拿起笔去重新创作。而事实上,不但是麦奎尔本人,他的很多家人都参与到了这本书的创作之中,为麦奎尔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而随后,这座充满了记忆的家庭住宅在被清理后出售了,从此别过了麦奎尔家族的时间线,并入了其他家庭的时间支流之中。

    在书的最后,在经历无数次时间时间穿越之后,画面回到了最开始那个粉丝女士的视角,她从不同年代的背景中款款穿过,最终回到了那个属于她的1957年,她低下腰,拿起了茶几上的一本黄色的书籍,说道:“…….现在我记起来了。”如果我们大胆去揣测,我们有理由相信,那并非是一本普通书籍,而是一本家庭影集,因为书中多次出现照相的场景,而女士拾起家庭相册,则表明对家庭的思念。而这也是对开篇那句“我为何又回到这里”问话的作答,之所以回到这里,之所以重新创作《这里》,

    是为了重拾对家庭的思念,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2014年版《这里》最后粉衣女士穿越时空返回到“现在”

    在我看来,《这里》并不是要讲一个故事,而是要激发一种情绪——所谓的“这里”,尽管经历了远古与未来,但其最核心的表达仍然是家庭。在时间的洪流之中,无数个场景在“这里”发生过,建造“家”的建筑工人、相谈甚欢的家人、生日宴会、家庭合影、家庭聚会甚至是家人之间的争吵,尽管他们分散在不同的时间碎片之中,但他们是因为“这里”被链接在一切的家庭,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家庭的影子,从而激发出他们对家的感念。

    为庆祝2014年版《这里》出版而举办的展览

    为庆祝2014年版《这里》出版而举办的展览,在这次展览中,把书中的场景还原出来之后,当有人去参观时,这些人也成为了一个带有时间标签的片段,融入到“这里”的场景之中,

    成为了打破第四道墙的跨纬度再创作。

    没有什么能在时间中永恒,我们所处的“现在”,既是过去者的未来,又终将成为未来者的过去。也没有什么人能陪伴你到永远,兄弟、父母、甚至是自己都终将离去,但时间洪流之中总是有些片段彼此呼应着、循环着,直到时间的永久。一个家庭终将湮灭,但总有另一个家庭会继续存在,我们打得碎时光,却打不碎家庭的链接。纵然时空变换沧海桑田,但总有一个角落为你留在这里。

    这里,就是家。

    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

    是为家。

    /完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服务好(277+)
  • 经典(60+)
  • 少量广告(647+)
  • 一般般(462+)
  • 全格式(392+)
  • 图文清晰(118+)
  • 已买(336+)
  • 推荐购买(653+)
  • 排版满分(359+)
  • 赞(677+)
  • 简单(512+)
  • 差评少(108+)
  • txt(379+)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洁: ( 2024-11-22 07:08:41 )

    好用,支持

  • 网友 堵***格: ( 2024-11-24 12:07:32 )

    OK,还可以

  • 网友 冯***卉: ( 2024-12-11 08:59:35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邱***洋: ( 2024-11-26 05:15:02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寿***芳: ( 2024-11-22 11:34:23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陈***秋: ( 2024-11-30 06:57:30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詹***萍: ( 2024-12-15 09:25:49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益***琴: ( 2024-12-04 03:35:31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仰***兰: ( 2024-12-03 08:40:54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步***青: ( 2024-11-27 17:17:21 )

    。。。。。好

  • 网友 曾***文: ( 2024-12-09 01:15:05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石***烟: ( 2024-12-18 12:04:19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最新书籍
随机推荐